流感與抗流感藥物治療



  每到歲末年終的時候,民眾經常會看到電視新聞報導關於流感重症、流感大流行或是鼓勵民眾施打流感疫苗的新聞。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跟一般感冒有什麼不同嗎?一般感冒可以由超過兩百種以上的病毒感染引起,通常較少發燒,症狀較輕微,且症狀大部分集中在呼吸道;而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感染引起,會發高燒三至四天,除了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之外,還會有頭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甚至腸胃道的症狀。流行性感冒不僅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甚至還可能會引發肺炎、心肌炎、腦炎等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患者,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相關疾病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等等,容易在流感流行時併發重症,甚至死亡。

  流行性感冒通常會在秋冬引發大流行,流行高峰期多發生在12月至隔年1、2月份。流感病毒分為A、B、C三型,其中主要造成每年季節性流行的是A型和B型,C型一般僅造成輕微症狀,較不會引起流行。在台灣,主要流行於人類的A型流感病毒只有2種亞型,包括H1N1和H3N2,另外B型流感病毒也常在人群中傳播。A型流感病毒中有些禽流感已被證實可以由禽類直接傳給人類,且致死率高,例如: H5N1、H7N9、H5N6 與H5N8。
  流感病毒主要經由飛沫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常於哺乳類(主要是豬)及禽類(如鴨)體內進行基因重組,可能產生新型病毒而造成大流行。健康的人在接觸流感患者後,若被傳染流感病毒,潛伏期大約1-4天,就會開始產生流行性感冒的症狀。罹患流行性感冒的成人大約在症狀出現後3-7天具有傳染力,幼童患者傳染力甚至可長達數十天。人類在感染流行性感冒康復後會對該病毒株產生免疫力,但是免疫力維持的期間及效力,則視病毒抗原變異的狀況及感染的次數而定。
  根據衛生福利部防疫局資料,預防流行性感冒的方法包括:
1.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接觸傳染。
2.於流感流行期間,民眾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減少病毒感染機會。
3.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施打流感疫苗,健康成年人大約可達70~80%之保護力,而65歲以上等高危險群尤應接受疫苗接種,預防感染流感引起之併發症。施打疫苗保護效果亦需視當年疫苗株與實際流行的病毒株型別是否相符。每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會召開會議,根據前一年度流行資料及各地所收集的病毒株,預測北半球下一季可能造成流行的病毒株,進而決定該年度將使用的疫苗病毒株。疫苗的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施打流感疫苗後至少兩週以上才會有保護力,施打流感疫苗可以預防流行性感冒但是無法預防一般感冒。

  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甚至腸胃道的症狀)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時,醫師通常會使用流行性感冒快速篩檢(簡稱流感快篩) 來輔助醫師診斷,但流感快篩試劑其敏感度約為50-70%。因此,還是有許多患者流感快篩雖是陰性,但是仍然是流感。
  若是不幸感染流感病毒,大多數患者可自行痊癒,而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縮短疾病的病程,幫助病患提早恢復正常生活或是返回工作崗位。目前主要用於治療流感的抗病毒藥物為神經胺酸酶抑制劑,包括口服藥Oseltamivir、乾粉吸入劑Zanamivir和靜脈注射劑Peramivir。一般為5天的療程,這些藥物皆具有抗A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活性,但可使用的年齡族群,給藥途徑和副作用不盡相同(如下表)。不建議同時使用兩種神經胺酸酶抑制劑治療,因為與單一療法相比,雙神經胺酸酶抑制劑反而可能在作用上相互拮抗。金剛烷類藥物(如Amantadine和Rimantadine)對B型流感病毒無活性,且不建議用於治療A型流感病毒感染,因為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H1N1和H3N2)對此類藥物有抗藥性。神經胺酸酶抑制劑一般建議於症狀開始後48小時內投藥以達最佳藥效,不需等到實驗室檢驗確診為流感才給藥,然對於症狀嚴重或有併發症等高危險群,即使超過48小時給藥仍具有效益。對於疑似或確認為流感且無併發症的健康人群,如果非併發症高風險族群且連續出現流感症狀2天,可根據臨床判斷來決定是否開始抗病毒藥物治療。

  在流感治療中最重要的是應及早開始使用抗病毒藥物,適用族群包括疑似或確診為流感的住院患者,和疑似或確診為流感且具有併發症高風險的門診病患。除了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外,也應提供相關併發症的支持性治療,並迅速實施建議的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