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纖維肌痛症
專題報導
國軍臺中總醫院 風濕免疫科 楊登和 主任
林太太,46歲的家庭主婦,平時的工作是家管,從去年的過年後開始有一些失眠的情形發生,但狀況不嚴重,用簡單的安眠藥即可讓這種情形改善;最近半年因為買房子與搬家有些金錢上糾紛造成一些困擾,失眠問題加重,多發性的關節痛、肌肉痛與身體僵硬持續產生且越來越嚴重,有時疼痛會痛到影響她的日常生活起居與睡眠,肌肉的疼痛點越來越多,從手上到腳上到脖子上和腰部都有,整日看起來沒精神,工作沒有力氣。就診過家醫科、骨科、復健科等, X光片及抽血報告皆正常,並沒有發炎的情形,也做過一陣子復健治療,但效果不佳。期間因失眠問題看過身心科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後,失眠問題有獲得部分改善,但慢性疼痛及疲勞還是一直困擾著她。
林太太其實是一種慢性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很多時候並非是一器官發炎性疾病,所以很容易檢查正常,在臨床上難以下診斷。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多發性原因造成的疾病,病人會有慢性疼痛與疲勞,但並不是所有的病人表現都一樣,有的人會有不等程度的焦慮、情緒低下。一般而言,多發性且不可控制的疼痛感在這些纖維肌痛症的病人都可在不同時期見到,易有全身性肌肉疼痛(widespread pain),這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肌肉疼痛感可以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病人身上會有多處痛點(tender point),一點點的力道刺激便可引發疼痛,但是隨著對疾病的了解,發覺並非所有病人皆有痛點。在2011年便更改了其診斷要件,用全身肌肉疼痛指數(widespread pain index, WPI)和症狀嚴重分數(symptom severity scale, SSS)來評估。WPI是用來評估全身的痛點,而SSS是評估其臨床症狀,這些症狀包括疲勞、行走及情緒性症狀等,藉此來診斷評估病人嚴重度。纖維肌痛症病人的表徵很容易和一些情感性疾病混合在一起,造成診斷上的困擾,故從以上的要件去評估,可以較容易區分出這些病人族群。
在纖維肌痛症處理上,教育病人對本身疾病的認知很重要的,適當有氧運動並放鬆肌肉及情緒上的壓力、改善睡眠、合適的認知行為治療等皆是可以用來治療纖維肌痛症非藥物的方法。在藥物治療方面,可以用含Tramadol成分的藥物(如Tramadol加上Acetaminophen)來改善病人的疼痛,Tramadol可以抑制norepinephrine和serotonin的再吸收,很多臨床試驗顯示可降低病人對痛的感覺。而傳統的止痛藥(如NSAIDs)對纖維肌痛症並沒有直接的效果,但如病人合併有其他關節炎,如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還是有其療效。抗抑鬱劑(Antidepressant)在纖維肌痛症的病人有明顯疼痛及疲勞改善,這些Tricyclic antidepressant(TCA)藥物一樣可以抑制serotonin及norepinephrine的再吸收,可影響glutamatergic neurotransmission,所以會有相當效果,在一些臨床試驗可以發現TCA會改善病人疼痛、睡眠與疲勞的症狀。抗癲癇藥物(Antiepileptic drugs)中的Pregabalin
和Gabapentin可以作用在神經元上的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會降低包括glutamate、norepinephrine、substance P在內neurotransmitters的釋放,故可以減少病人對痛的感覺,很多臨床試驗顯示可以改善纖維肌痛症病人的生活功能及睡眠品質。
纖維肌痛症病人的照護可能需要藥物與運動雙管齊下可得較好的進步,治療過程中需要包括精神科、神經內科、風濕免疫科、復健科等共同努力,讓病人有病識感,有規律的運動與生活作息,適當的藥物服用,方可使病人可以遠離這個惱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