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生活飲食建議
最前線專欄
童綜合醫院 劉鈺雯藥師

一、前言
糖尿病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健康議題。2021 年全球20 至79 歲成人中,約有5.37 億人罹患糖尿病,占該年齡層總人口的10.5%,並預估至2030 年將增加至6.43 億人(11.3%)。在台灣,全國約有200 多萬名糖尿病患者,且以每年25000 名的速度持續增加。此外,2019 至2023 年調查顯示,成人的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2.8%,顯示糖尿病影響的人口規模持續增加。
糖尿病若未妥善控制,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大小血管併發症,其中心血管疾病更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與失能原因,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也是20 至70歲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此外台灣糖尿病患者的腎臟病盛行率也從2000 年的13.32% 上升至2014 年的17.92%。
因此,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與藥物治療,積極控制血糖與降低併發症發生風險,是糖尿病患者維持健康的關鍵。
二、糖尿病的基本認識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主要特徵是血糖過高,這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異常。第二型糖尿病為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占整體糖尿病患者的90% 以上。這類患者不僅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更關鍵的問題是胰島素阻抗,進而造成血糖升高。這種情況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肥胖與缺乏運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
胰島素阻抗發生時,身體會試圖透過增加胰島素分泌來克服阻抗。然而,一旦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 細胞開始衰退,無法再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血糖便會逐漸上升,最終演變為糖尿病。
三、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
1. 飲食調整
良好的飲食習慣能穩定血糖,並降低併發症風險。糖尿病飲食應根據個人需求調整,並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醫療營養治療。
飲食部分可採用健康餐盤原則,餐盤中一半份量為非澱粉類蔬菜,碳水化合物份量需小於餐盤的四分之一,其餘空位則可補充蛋白質類食物。碳水化合物以高纖維、低加工的原型食物為主,減少添加糖與精緻澱粉的攝取。若使用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須留意因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而導致的低血糖風險,必要時與醫師討論藥物劑量調整。蛋白質攝取以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為原則並減少攝取高油脂的肉品。腎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質攝取量建議每天每公斤1-1.5 克或總熱量的15-20%;油脂部分,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性油脂,如富含多元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型態的飲食可以幫助糖尿病病患的血糖和血脂肪控制。另外,糖尿病患者的鈉攝取量,建議控制在每日1500 毫克至2300 毫克。酒精攝取應盡量減少,尤其對於有嚴重高血脂的患者,建議酒精之攝取要更低或戒酒。
2. 規律運動
運動可降低胰島素阻抗,有助於血糖控制、體重管理與心血管健康。建議每週至少150 分鐘有氧運動( 如快走、慢跑、游泳),強度以微喘流汗為宜,可搭配阻力訓練來增強肌肉量。若是長者可選擇太極、瑜珈等提升平衡感與柔軟度的運動;視網膜病變患者應避免過度負重運動;周邊神經病變患者應加強保護足部;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則需先由醫師評估心肺功能並選擇適當強度之運動。若有使用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藥物者,應於運動前後測量血糖及適時額外補充碳水化合物,避免運動期間的低血糖發生。
3. 體重管理
體重過重是第2 型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子,適當減重可顯著改善血糖控制。對體重過重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體重減輕7-10%可預防進展至糖尿病;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體重減輕5%可以有效改善血糖、血脂肪和血壓的控制。
4. 戒菸
吸菸會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發生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病變及血糖控制惡化等,故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戒菸。
四、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是管理血糖的基石,但若生活型態調整後,血糖仍未達標,則需合併藥物治療。藥物選擇要量身定制,考量因素包括年齡、認知、肝腎功能、體重、高低血糖風險與共病症等。 降血糖藥物可分為五大機轉:
1. 增加胰島素敏感性:
(1) 雙胍類 (Biguanide):Metformin 為第一線降血糖藥物,可抑制肝臟葡萄糖新生並提高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不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低血糖風險較低,且有穩定體重甚至減輕的效果。常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但可隨時間改善。罕見但嚴重的不良反應為乳酸中毒,應避免用於嚴重腎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另外長期使用應監測血中B12 濃度。
(2)Thiazolidinediones (TZDs):透過活化PPAR-γ,改善周邊細胞對於胰島素的阻抗性且較不易低血糖。
2. 促胰島素分泌:
刺激胰臟β 細胞分泌胰島素
(1)Sulfonylurea (SUs):
常見藥物有Glimepiride、Gliclazide、Glibenclamide。低血糖風險高,尤其在老年人與腎功能不全者,須謹慎使用,另會造成體重增加。
(2)Glinides:Repaglinide、Nateglinide
起效與作用時間較短,可於餐前服用來降低飯後血糖。副作用:體重增加與低血糖,但相較於SUs 低血糖風險較低。
3. 延長腸泌素作用:
腸泌素包括GLP-1 和GIP 兩種物質,會依據血糖濃度來促進胰島素的釋出和抑制升糖素的分泌,故較不易發生低血糖,但腸泌素會被 DPP-4 迅速水解成不具活性的產物。
(1)DPP-4 Inhibitors:透過抑制DPP-4 來延長腸泌素作用時間。不影響體重且較不會造成低血糖。
(2)GLP-1 受體促效劑:Liraglutide、Semaglutide、Dulaglutide
類似於GLP-1 之作用,除降血糖外,還能抑制食慾、延遲胃排空。
Liraglutide、Semaglutide 可降低心血管與腎臟疾病風險,適用於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糖尿病患者,且可用於輔助減重。副作用:噁心、嘔吐、胃腸不適。目前多為注射劑型。
4. 降低葡萄糖吸收與再吸收:
(1)α-Glucosidase Inhibitors(AGIs):減緩碳水化合物分解與吸收,以降低餐後血糖。副作用:脹氣、腹瀉等腸胃不適。
(2)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抑制腎臟近曲小管對葡萄糖的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Empagliflozin 及Dapagliflozin 具心腎的保護效果,因此合併有心腎共病的糖尿病患者建議優先選用,以達器官保護之效果。可同時降低體重與血壓,不易造成低血糖。副作用:增加泌尿生殖道感染與酮酸中毒風險,Canagliflozin 可能提高骨折與下肢截肢的風險。
5. 注射胰島素治療:
當口服降血糖藥物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或當患者存在嚴重的胰島素缺乏時,胰島素治療便成為必要的選擇。透過模擬人體正常的胰島素分泌模式,以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在使用上低血糖風險最高,且有體重增加的副作用,大多數胰島素需透過皮下注射,對部分患者來說也較不方便。
五、結語
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外、血壓、血脂及體重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良好的生活型態合併個人化的藥物治療,才能實現長期血糖控制目標,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 Magliano DJ, Boyko EJ;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scientific committee. IDF DIABETES ATLAS [Internet]. 10th ed. Brussels: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1.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本署新聞:響應世界糖尿病日 掌握控糖5 要訣。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09&pid=18522
[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三高防治專區:糖尿病。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59
[4]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19)。書名: 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 第2 型糖尿病。出版地:台北市。出版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
會(2019)。
[5]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書名: 2022 第2 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出版地:台北市。出版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