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過敏不是小事!皮膚科醫師帶你全面破解過敏迷思



  現代人常把「過敏」掛在嘴邊,從皮膚癢、起疹子到鼻水眼淚齊發,全都歸咎於「過敏體質」,但你真的了解什麼是過敏嗎?尤其是春夏交接容易出現皮膚癢不一定是過敏,可能是黴菌、濕疹或接觸性皮膚炎。李長模皮膚科的李威儒醫師指出,門診中不乏患者自行誤判而擦錯藥、拖延治療導致症狀惡化。要有效控制過敏,首先就得先正確辨識它。
  
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濕疹,到底哪種才是過敏?
  李醫師說,皮膚科中最常見的過敏反應是異位性皮膚炎與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多發於幼童,與家族遺傳、環境過敏原(如塵蟎、動物毛屑、空氣污染)有密切關聯。患者皮膚容易乾燥且反覆發作,會因為汗水刺激或氣溫變化而使病況加劇;蕁麻疹較類似免疫系統失控,可能吃了過敏原如蝦、牛奶等所引發,也可能因天氣冷熱變化就導致,但大多在數小時至一兩天內消退;另外還有配戴金屬飾品、乳膠、香精、衣物染料後導致接觸性皮膚炎,這種過敏反應發生較慢,往往過幾天才出現紅疹、水泡、搔癢,常被忽略或誤判。

體質會變,過敏也會變!成年後突發過敏並不少見
  許多人以為過敏是從小就會有的問題,但事實上體質和免疫狀況會隨時間變化。李醫師指出,有些人小時候對花生、海鮮毫無反應,長大後突然引發過敏;也有患者童年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成年後卻明顯改善,這些變化與免疫系統的發展、荷爾蒙變化、生活壓力與外在環境有關,尤其在懷孕期間、壓力大或長期熬夜時,身體的免疫平衡容易被打亂,這時過敏反應更容易發生。

自己當醫生最危險!藥膏擦錯,可能讓皮膚更糟
  皮膚類型的過敏不像氣喘等影響呼吸的過敏症狀可能會有致命危機,患者不必過度恐慌,但也不應掉以輕心,尤其是現在網路資訊發達,許多人習慣一有皮膚症狀就上網查、自己買藥擦,李醫師提醒,有些皮膚疾病例如黴菌感染、玫瑰疹等,看起來跟過敏很類似,但用錯藥會讓病情惡化,尤其是誤用類固醇藥膏,可能讓感染性紅疹擴散更快、復原更慢。李醫師建議,一般輕微皮膚搔癢若塗藥兩天仍無改善或是反而擴大範圍,就應盡快就醫,由皮膚科醫師確認病因、對症下藥,別讓錯誤判斷拖延治療,避免小病變成難治的慢性皮膚炎。

類固醇該不該用?醫師說:正確使用才是關鍵
  此外,不少人一聽到使用「類固醇」藥物就擔心副作用,李醫師指出,類固醇是治療急性皮膚過敏的標準用藥,只要在醫師指示下正確使用,不僅安全,還能大幅縮短病程,讓症狀緩解更快,例如在蕁麻疹、急性濕疹等狀況,若配合短期口服類固醇與外用消炎藥膏合併治療,通常幾天內就能皮膚症狀獲得良好控制,對於類固醇有排斥心理的患者,醫師也可根據嚴重程度選擇非類固醇的抗過敏藥或較溫和的外用乳膏。

過敏檢測有幫助嗎?還是經驗判斷比較準?
  李醫師也提到,就診的過敏患者很常詢問的是需不需要找出過敏原?市面上常見的過敏原檢測最常見的檢測項目有塵蟎、海鮮、蛋奶類、花粉、貓狗毛等,根據種類有「36項」、「90項」甚至也有「200項」的版本,費用從數千到上萬元不等,李醫師認為患者可以先赴醫療院所抽免疫球蛋白抗體E抗體(immunoglobulin E, 簡稱IgE)觀察身體的過敏指數,若偏高再進一步自費進行過敏原的檢測;李醫師也提醒過敏反應具有時間性和體質波動性,就算檢測結果呈現陰性,也可能在某些狀況下引發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出現過敏;反之檢測顯示有過敏,但實際接觸卻沒事的情形也不少,因此李醫師建議患者把過敏原檢測作為參考,再搭配自身生活經驗與醫師問診,才能真正掌握過敏源。

預防過敏從生活做起,日常保養比治療更重要
  另外,許多過敏只有在發作時才針對症狀治療,事實上「預防重於治療」。李醫師建議,有皮膚過敏體質者日常應注重皮膚保濕與防曬,避免讓皮膚屏障受損,養成洗澡後立刻擦天然乳液、避免用含香精或刺激成分的清潔品,是維持皮膚穩定的基本功;皮膚過敏的患者仍可正常運動、流汗,但建議運動後迅速擦乾汗水,避免皮膚長時間濕黏引起刺激,且運動時應穿著寬鬆透氣衣物、選擇天然材質布料,也能減少摩擦與刺激造成的不適感。

與過敏和平共處,不等於放棄生活品質
  過敏患者應將過敏當成「可控的慢性症狀」,而非生活的絆腳石,是最重要的心理轉換。李醫師提醒,只要生活穩定、睡眠充足、適度運動、飲食清淡,過敏反應自然會降到最低。李醫師強調,過敏雖不能根治,但只要能好好管理就可以與過敏共存、維持生活品質。過敏患者無須過度謹慎、生活中時時緊繃去避免所有可能的刺激源,而是盡量減少發作頻率與嚴重度,例如塵蟎過敏者應定期清洗寢具、使用防蟎枕套、長時間收納在衣櫃中的衣服,若未經清洗直接穿上,容易沾染灰塵、塵蟎、甚至霉菌孢子,對敏感性肌膚來說是一大刺激來源;此外,有些人將衣物晾曬於陽台,若剛好有鳥類或昆蟲糞便附著,穿上後也可能導致皮膚紅腫、搔癢等症狀,因此李醫師建議不論是新購衣物還是久放衣物,在穿著前都應徹底清洗並充分晾乾,降低皮膚接觸潛在過敏原的機會;若家中有過敏體質者,建議選用無香精、低刺激性的中性洗劑,並避免使用過量柔軟精或含強烈香味的衣物芳香劑,以減少殘留化學物質對皮膚造成的負擔。 
  在日常飲食方面,過敏體質者應特別留意自身對特定食材的反應,例如對海鮮容易產生過敏,可依據個人體質狀況適量攝取即可,不用矯枉過正,畢竟在現代社會過敏患者很多,尤其在季節交替期間更容易發作,透過飲食調控與適當補充營養素,不僅有助於緩解症狀,亦可提升免疫力、穩定體質。此外平時應透過調整飲食與補充特定營養素,也能有效緩解過敏症狀,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像是補充維生素A,食物來源包括豬肝、南瓜、地瓜、胡蘿蔔等,以維持皮膚與黏膜的完整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能幫助減少外來過敏原的入侵,並刺激調節T細胞,維持免疫耐受性;維生素D則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可降低過敏性鼻炎風險及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度,建議多攝取雞蛋、鮭魚、鰻魚、強化牛奶、日曬乾香菇等食物。
  維生素E具有抗發炎的功效,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E可降低組織胺水平,減輕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症狀,堅果種子(如葵瓜子、黑芝麻、花生、杏仁)、酪梨、全穀雜糧等都富含維生素E,可適時補充,另外,鋅也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牡蠣、牛肉、南瓜籽等食物富含鋅,可幫助降低身體發炎情形,並調節T細胞分化;膳食纖維對於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可透過腸道細菌代謝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丁酸,進而預防過敏性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等問題;Omega-3脂肪酸對於過敏性疾病具有保護作用,鯖魚、秋刀魚、亞麻籽油、核桃等食物是良好的Omega-3來源,能改善皮膚屏障功能,減輕過敏性鼻炎症狀,並減少皮膚搔癢問題,均衡攝取營養素,注重飲食的多樣與新鮮,優先選擇天然原型食材,並避免攝取高熱量、高飽和脂肪與過度加工食品,都有助於改善過敏體質,是遠離過敏困擾、增強體質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