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事知多少? 台灣腸病毒現況與防治對策
居家用藥指南

腸病毒在台灣
腸病毒在我國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依據CDC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歷年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
最多。(1)
腸病毒的種類
腸病毒並非單一病毒,而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常見的型別包括克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以及腸病毒D68型也可能引起嚴重的症狀,包含神經系統症狀及呼吸衰竭等。
腸病毒傳染與潛伏期
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潛伏期是在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的症狀與治療
腸病毒臨床症狀多以發燒、喉嚨痛、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為主,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之後可能出現手腳與口腔內部紅疹與潰瘍,即所謂「手足口病」。部分病童可能會有嘔吐、腹瀉、肌肉痛等症狀。多數病患能夠自行痊癒。
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如:止咳、止痛、退燒,目標是減輕症狀、預防併發症與維持身體機能,並充分休息、多補充水分。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若出現高燒持續不退、嗜睡、手腳顫抖、嘔吐、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疑似重症徵兆,應立即送醫處理,必要時住院觀察。醫療機構會針對重症患者進行積極監控,並視情況給予呼吸支持或其他專科處置。(2)
參考資料:
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腸病毒疾病介紹
2.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