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內科醫師為何希望 低密度膽固醇(LDL) 指數越低越好
第一手醫學
本文作者/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 劉人福醫師
前言
現今社會由於精緻飲食與不良生活習慣,時常會發生過量攝取葷食,尤其是像內臟、蛋黃、肉類、奶製品和海產類,其他包括肥胖、不愛運動、抽煙、喝酒或是年紀大、家族性的遺傳基因問題,容易產生高血脂症,進而成為影響我們健康的隱形殺手。高血脂症初期是不會有任何症狀,但若長期不加以控制,脂肪便會堆積在血管內壁上,久而久之會造成動脈硬化,致使血管內腔狹窄、血栓形成,造成血管阻塞,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如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或是腦血管病變(如腦出血、腦梗塞)。研究顯示,高血脂症以低密度膽固醇(LDL-C)數值更能代表血管疾病的發生及惡化風險指標,當LDL-C增加10mg/dL,則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每增加39mg/dL,將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狀動脈症候群風險,嚴重時更可能導致死亡。
高血脂症與動脈粥狀硬化風險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機轉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種生物學和生化過程(圖一),以下簡單概述LDL如何參與動脈粥狀硬化的形成:LDL-C是膽固醇的一種載脂蛋白,高水平LDL-C容易處於氧化(oxidated)或炎症(inflammation)狀態下,穿透動脈內膜進入動脈壁,更容易被吞噬細胞(如巨噬細胞)吸收,形成所謂的LDL泡沫細胞,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與斑塊形成。另一方面,身體為試圖修復斑塊,平滑肌細胞會移入受損區域,並分泌膠原蛋白,形成纖維薄片(fibrous cap),隨著時間的推移,斑塊積聚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會使動脈壁變得堅硬凸起和不靈活,同時狹窄動脈通道,如果此時纖維薄片或斑塊破裂時,形成血栓可能會導致動脈阻塞,進而引起心臟病或中風等嚴重的心血管事件。
臨床指引治療目標與方法
一般而言,臨床指南會根據患者的整體心血管風險包括年齡、性別和其他因素而有所不同來制定特定的LDL-C治療目標,以幫助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如何設定每個人理想的LDL-C治療目標值
(A) 歐洲新指引的建議:
歐洲心臟醫學會及歐洲高血脂會的高血脂治療指引,於2019年改版出爐:指引強調要依據心血管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與性別(男性≧45歲,女性≧55歲或更年期)、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腦-心及周邊血管健康狀況,分成四類,分別給予不同強度之預防治療(圖二)。 治療目標應先以生活型態改變及飲食控制為要,如若改變未達目標,開始使用statin類降血脂藥物,或者statin類藥物併用ezetimibe (腸道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如若statin類藥物仍無法達到治療標準,則考慮強效PCSK9i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n/kexin type 9 inhibitor) 類藥物。
(B) 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
台灣專家制定的最新指引由國內四大相關醫學會,包括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制定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醫生會依據以上兩個最新的臨床血脂指引制定個人客製化治療計畫,以確保考慮到患者的整體狀況和治療需求。
●飲食和生活方式:
1.低脂飲食: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包括限制紅肉、奶製品中的全脂乳制品、黃油、奶酪等高飽和脂肪食物的攝入。同時,盡量避免反式脂肪,這通常存在於加工食品和乾煎油炸食品中。
2.增加膳食纖維(高纖維)攝入: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水果、蔬菜、全穀和豆類食品中。有助於改善膽固醇代謝,同時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
3.增加Omega-3脂肪酸: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鯡魚、核桃和亞麻籽,增加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魚、堅果、種子和橄欖油。
4.限制膽固醇攝入:食物中的膽固醇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如肉類、奶製品和蛋黃。
5.維持適當體重:過重或肥胖可能會影響脂質代謝,提高LDL膽固醇水平。通過保持適當的體重,可以降低這一風險。
6.適度規律運動:建議進行至少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或騎自行車。
7.戒菸:吸菸不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可能影響膽固醇代謝,戒煙對於整體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
8.限制酒精攝取:過量攝取酒精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應該限制每日飲酒量。
●適當藥物治療:
降血脂藥物的種類與用藥時機與選擇,由藥物發展的時程可以區分為早期Pravastatin, Lovastatin和 Fluvastatin,後來的Simvastatin和Atorvastatin以及較近期的Rosuvastatin和Pitavastatin,另外控制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TG)數值亦很重要,降三酸甘油酯常用藥物包括:Gemfibrozil及Fenofibrate。
結論
定期健康檢查規劃膽固醇血液檢驗LDL-C,以確保患者的LDL-C數值在治療期間保持在目標範圍內,根據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動態調整治療計劃包括改變藥物劑量、調整飲食計劃或修改生活方式建議,以確保其有效性,為鼓勵患者參與治療計劃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
1. 2022 Taiwan lipid guideline for primary prevention https://doi.org/10.1016/
j.jfma.2022.05.010
2. Guideline on management f dyslipidemia https://www.escardio.org/Guidelines/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Dyslipidaemias-Management-of#:~:text=2019%20Guidelines%20
on,Clinical%20Practice%20Guidelines
3.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