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 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頒獎典禮 引領創新 醫藥科研綻放無限潛能
封面故事
在這個瞬息萬變、充滿機會的時代,生醫藥領域持續取得重大突破,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開始融入新藥開發流程,從藥物設計到臨床試驗,皆因技術的加持而顯著加速。不僅能幫助研究人員篩選潛在的藥物分子,還能預測它們對人體的影響,大幅縮短了新藥研發所需的時間。特別是在面對全球新興疾病威脅加劇的情況下,跨國的生技合作和研發資源的投入也逐步增加,期望藉由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快速研發出更為創新的治療方案。這些新型療法和醫療技術有望在未來持續推陳出新,從而改變全球健康照護的樣貌,讓治療方式更加精準、個人化,並能更有效地應對未來的醫療挑戰。
作為生醫藥領域的重要推手之一,永信集團長期專注於醫藥的研發,並在提高產品品質和創新技術上不遺餘力。不但將研發成果回饋至市場,同時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以企業的力量推動國內醫藥科技的進步。永信集團的創辦人李天德榮譽博士懷抱著促進醫藥教育與研究發展的初心,於2004 年成立了「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旨在厚植國內醫藥科研的基礎,從根本上提升國內醫藥領域的實力。自2005 年起,基金會開設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而該獎項也已逐漸成為鼓勵和支持醫藥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設有「卓越醫藥科技獎」、「青年醫藥科技獎」、「傑出論文獎」等獎項,更於2014 年特別設立「東南亞傑出論文獎」,以涵蓋更多區域的研究精英。這些獎項的設立不只強化了醫藥科技人才的培育,更成為鼓勵科研人員持續探索與突破的動力。至今為止,該獎項已頒發給305 位優秀的研究者與青年學者,為國內外醫藥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活力。
今年迎來第20 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該獎項依然秉持嚴謹的評審制度,經過層層篩選與審查,最終共有17 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本屆的得獎者包括「卓越醫藥科技獎」2 名、「青年醫藥科技獎」3 名、「傑出論文獎」10 名,以及「東南亞傑出論文獎」2 名,彰顯出多樣的醫藥創新成果。未來,期許這些得獎者在其專業領域中繼續深耕,以專業知識與研究熱忱推動醫藥科技的進步,成為未來醫藥突破的主導者,為醫療技術帶來新的契機。
卓越醫藥科技獎
余明隆 博士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
獲獎成果/C 型肝炎精準醫學研究:從個別化治療之轉譯研究邁向殲滅全球C肝之策略研究
C型肝炎病毒(HCV)自1989年被發現後,成為全球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儘管B型肝炎盛行,但部分鄉鎮的C型肝炎盛行率仍高達30%-67%。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博士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致力於C型肝炎的疾病研究,涵蓋從分子病毒學、分子流行病學、致病機轉及臨床病程、與肝外疾病關聯、免疫遺傳學、治療療程與療效提昇與影響療效因子、經濟效益、長期預後等多面向探討。他的研究成果包括「C肝微根除」模式,以干擾素時代之個人化治療為起點,進而發展出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ly-acting antivirals, DAA)時代的行動計畫,努力推動「消除C肝」以邁向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根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余博士的學術成就備受肯定,特別是在「病毒學與藥物基因體學」的研究上,發展出針對個別化治療的精準醫學方法,並在後DAA時代專注於肝癌的預防。其研究成果先後被納入制定2012至2020年C型肝炎臨床處置指引,並於2020年受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邀請撰寫新的診斷、治療和追蹤指引。余博士的研究不僅奠定亞太區域的領導地位,亦對全球醫學進步與台灣國民健康產生深遠影響。他始終秉持座右銘「Medicine is where art meets science. Art inspires the mind to dream; Science transforms dreams into life. —Fish Head」,將科研視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持續在肝病研究中探索創新,促成科學發展以惠及人群健康。
在肝病領域,余博士感謝諸位先驅,包括恩師張文宇教授及莊萬龍教授,以及陳定信、廖運範、陳建仁、陳培哲等學者的啟發。他認為現代研究已不再是閉門造車的時代,跨領域合作與資源共享是致勝關鍵。余博士藉助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全國T-COACH及TACR團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醫學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單位及合作團隊的全方位支持,成功推動C型肝炎微根除研究,期待與夥伴共同努力,培育未來科研人才。余博士將繼續追求卓越,推動台灣在2025年消除C肝之目標,並見證「無C國家」的到來,為人類健康福祉作出貢獻。
謝清河 博士
現職/中央研究院生物醫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
獲獎成果/心血管再生:探討幹細胞衍生心肌的再生醫學,結合代謝疾病、老化、腸道菌相及奈米生醫研究,提升心肌細胞再生與心臟修復的效益
謝清河博士是台灣知名的心臟血管外科專家,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致力於心血管再生、癌奈米醫學及誘導多能幹細胞等研究領域。完成台灣的心臟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臨床訓練後,謝博士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生物工程博士學位,並在哈佛醫學院及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心肌再生與奈米醫學博士後研究。自2006年返台後,他領導研究團隊投入多項重大科研計畫,發展出涵蓋心血管疾病、癌症及細胞治療的創新技術,並與全球領先的生技製藥公司合作,開發新型細胞療法,造福患者。他的研究團隊已獲得兩次國家創新獎及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殊榮,並在《自然醫學》、《科學轉化醫學》、《臨床研究期刊》、《循環學》、《循環研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科學進展》、《自然通訊》和《ACS Nano》等頂尖期刊發表超過112篇科學論文。
在謝博士的領導下,團隊著力於突破再生醫學的技術瓶頸。他指出,iPSC技術的早期發展階段面臨細胞分化效率和安全性挑戰,然而通過持續的技術優化及跨國合作,他們成功實現全球首例利用人類iPSC再生心肌於靈長類梗塞的心臟內,為建立超級捐贈者iPSC細胞庫及心血管再生醫學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作為科研帶領者,他深感驕傲的是年輕團隊成員的茁壯成長,並表示研究的真正成就來自於實際改變患者生活品質。以「好科學家需具備好奇心、毅力及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為信念,謝博士強調臨床經驗讓他更堅定探索創新療法的初衷,期待透過再生醫學推動醫學進步,造福人群。
未來,謝博士計劃持續推動台灣在精準再生醫學及奈米醫學的研究與臨床應用,助力國際醫療技術發展。此次獲得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的肯定,他謙虛地將榮譽歸功於整個團隊,感謝家人、同事和合作夥伴長久以來的支持。他希望這份榮譽成為激勵,推動團隊在尖端醫學研究上不斷前行,為人類健康事業持續貢獻。
青年醫藥科技獎
張哲逢 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獲獎成果/以神經免疫交互作用探討腦出血之疾病診斷、機轉與治療
張哲逢博士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專注於腦出血的神經免疫研究。隨著腦出血年輕化及
發病率上升,張博士的研究目標是理解其致病機制及探索診斷、治療工具。研究團隊深入分析出血腦部的巨噬細胞族群,發現這些細胞在清除血塊和神經髓鞘碎片方面分工合作,並協助腦部修復,這些成果發表於《Stroke》和《Brain》等權威期刊。此外,團隊發現高鹽飲食會使骨髓幹細胞產生先天性免疫記憶,影響腦中風後的修復,這項研究也刊登於《EMBO Reports》,為飲食對免疫及腦血管疾病的影響提供新見解。
張博士的研究也聚焦腦淋巴系統與腦出血預後的影響,成為此領域首見探討該系統如何幫助血塊清除的報告,為腦出血治療帶來全新方向。他的團隊持續探索中樞環境中的免疫細胞功能,研究顱骨骨髓及腦膜衍生的免疫細胞如何影響腦出血修復的進程,目標是以神經免疫交互作用為基礎,開發腦出血的免疫治療策略。張博士表示,進入腦中風領域的初衷是希望能對台灣常見疾病有所貢獻,隨著研究進展,他逐漸體會到免疫細胞在疾病修復上的多樣性角色,並期望經由調控免疫反應,探索新型治療方案。
張博士感謝指導教授及研究夥伴的支持,讓他從學生時期至今20 年來能持續在熱愛的領域探索。他引用William Clement Stone 的名言「Aim for the moon. If you miss, you may hit a star.」,勉勵自己不懈追求新知,勇於突破,在挑戰中找到機會。此次榮獲第20 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青年醫藥科技獎」,他感謝國科會及臺大醫學院的資助,讓他能穩健發展實驗室研究,並感恩家人和同事的陪伴與鼓勵。張博士希望將研究成果傳承給年輕學子,持續貢獻於腦出血研究,為台灣醫藥研究盡一份力。
張書蓉 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獲獎成果/宿主-病原菌間的交互作用:腸道沙門氏菌之致病分子機制
任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暨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張書蓉博士,自大學起便對微生物學深感興趣,並於博士後階段專注於細菌致病機制的領域。求學期間,張博士受到多位恩師的啟發:王士廉老師引領她進入免疫學的世界;張雯老師則在病毒學的研究中以嚴謹的邏輯思維和科學訓練為她奠基;在耶魯大學師從Jorge Galan教授,鑽研細菌致病機制,並從中學習創新思考的重要性。她在2020年回台,設立了自己的實驗室,持續研究病原菌與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為基礎醫學研究做出貢獻。
感染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社會及經濟發展構成重大威脅,尤其是細菌抗藥性的迅速增長,使得傳統的抗生素治療日益失效。面對新藥開發投入減少的困境,探索細菌感染的分子機制變得尤為迫切。張博士的研究團隊,以常見食源性病原菌腸道沙門氏菌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其在宿主細胞中的寄生過程。她描述病原體的致病歷程如同一場「壯麗的戰爭」,在其中,微小病原體與宿主的精密防禦系統進行激烈的攻防。研究顯示,腸道沙門氏菌感染宿主後會利用宿主囊泡系統釋放傷寒毒素,攻擊宿主細胞的染色體及粒線體DNA並引發強烈的氧化壓力,最終造成宿主細胞的死亡,尤其也同樣能破壞免疫細胞。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病原菌與宿主細胞間的攻防機制,也為抗菌療法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對張博士而言,「Curiosity,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the courage to explore the unknown.」是她學術生涯的真實寫照。她深知科研路上充滿未知挑戰,卻懷抱著對微生物學的濃厚興趣與熱情不斷向前。在臺大醫學院,她感謝同事與學校的支持,並期望未來研究成果能推動台灣生物醫學的進步。張博士特別感激一路上許多師長、同儕與親友的幫助,並以此為動力,持續探索細菌感染的分子奧秘。
謝佳龍 博士
現職/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獲獎成果/先進光學顯微術探索生物系統中奈米尺度之動態現象
領導一支跨領域團隊的謝佳龍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致力於突破傳統顯微技術的限制,推動先進光學顯微技術的研發。他們以「線性散射」為基礎,結合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探索生物系統內的微觀動態現象。與傳統的螢光顯微技術相比,線性散射顯微技術不需染色的前處理過程,避免了光漂白現象及染色標記對活細胞的影響,實現了長時間穩定觀察活細胞動態變化的可能。研究團隊所開發的顯微鏡能以每秒數十萬幀的速度捕捉奈米尺度物體的散射訊號,並提升三度空間解析度,為活體細胞內的微小結構與動態探索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在無標記觀察活細胞動態結構方面,團隊的干涉式散射顯微術(iSCAT)取得了顯著進展。他們成功研發高靈敏度和高專一性的成像技術,利用光學干涉和動態訊號來提升分子辨識能力,進而獲得無標記的染色質動態影像。這種方法突破了過去螢光顯微技術的局限,可長時間觀察細胞的活動現象,研究者得以探討活細胞內基因表現、DNA修復及細胞週期中染色質結構的變化。謝博士的研究讓科學家可以在不干擾細胞活動的情況下,獲取關於細胞生命週期的重要信息,為生物和醫學領域開闢了全新視角。
謝博士自大學時期便對光學充滿興趣。他的座右銘是「保持謙遜且充滿好奇的心」,並認為跨領域研究中與不同專業的科學家合作是拓展視野的重要途徑。作為跨領域研究的領導者及執行者,他在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經過十餘年努力,成功突破了線性散射顯微技術的限制,並利用高速動態訊號的資訊達成分子專一性。謝博士的研究在顯微技術上邁出重要一步,提供探索活細胞系統微觀運作的創新技術,為生物醫學研究帶來了嶄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