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健康的無聲敵人 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是一種骨密度減少且骨結構逐漸劣化的慢性病,其發生成因複雜。骨生成過程的不平衡導致骨骼脆弱易碎,小小碰撞就會發生骨折。「由於骨質疏鬆症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常被忽略,患者往往因發生跌倒或其他外力因素造成骨折,才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台中光仁骨外科診所總院長陳國光醫師說明。在正常情況下,骨組織的分解(骨吸收)和新骨的形成(骨生成)保持動態平衡,透過骨骼不斷重建維持骨質健康。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或因疾病和藥物影響,使骨頭吸收速度超過生成速度,骨質逐漸流失,最後變成為為骨質疏鬆症。

年紀越大 骨頭越「脆」怎麼辦
  陳醫師提醒,由於雌激素在骨代謝中有抑制骨吸收、維持骨質健康的功能,因此女性在停經後雌激素濃度迅速下降,骨密度的減少速度顯著加快,加上女性天生骨架小,再因骨質流失使骨頭更脆弱。那麼,男性是否就不用擔心骨質疏鬆症發生呢?根據統計,女性在50 歲以上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例高達40%,而男性13%。陳醫師提醒,男性上年紀後睪固酮濃度也會下降,雖對骨質流失速度的影響沒有女性大,但仍需注意。
  除了性別和年齡外,生活中還有其他因素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發生,如生活方式不佳、遺傳因素等都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很多人都知道骨質疏鬆症跟缺乏運動有關,很多人認為自己有運動習慣,應該就可以遠離骨質疏鬆症的陰霾,其實選對運動才是關鍵。」陳醫師說,想讓骨頭強健就要進行負重運動,如走路、快跑等「會著地」的運動,方能有效刺激骨骼生長、增加骨密度。「像是游泳這類運動雖然對心肺功能有益,但因在水中未對骨頭有負重、加壓的功能,因此對骨質疏鬆的預防作用就較為有限。」
護骨攻略 影響骨質疏鬆關鍵有哪些
  養成適當的負重運動習慣還不夠,陳醫師建議要搭配飲食才能事半功倍。「鈣質、維生素D對是骨骼生長和修復的關鍵物質。鈣是骨骼的主要構成成分,可幫助骨骼強健,特別是在成長期兒童、懷孕期婦女和老年人是不可或缺的營養之一;維生素D 則是鈣和磷的吸收和代謝的橋樑,可促進腸道吸收,並幫助調節血鈣濃度,確保體內有足夠的鈣能生成骨骼,因此缺乏維生素D 會引發佝僂病與骨質疏鬆症;而日照則是人體獲取維生素D 的主要來源之一,當皮膚暴露在紫外線B(UVB)光線下時,會自行合成維生素D3,進入肝腎中轉化為具有活性的形式,方能協助身體吸收鈣,因此適當日照能提高體內維生素D 濃度,促進骨骼健康和強壯,不良飲食習慣如吸菸、過量飲酒等均會影響鈣吸收、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此外,遺傳因素也不容忽視。如果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患者,其子女患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陳醫師也叮嚀,雖然骨質疏鬆症好發於老年人,但年輕人仍有患病的可能,某些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及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等藥物等都會影響骨骼生成,導致年輕人出現骨質疏鬆。此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三高患者,也會提高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這是因為高血壓可能增加鈣的流失,導致骨密度降低;高血糖影響成骨細胞功能,導致骨質加速流失,而高血脂會影響骨骼的修復能力,絕不能輕忽。

檢測精準度 骨密度數值背後的真相
  「在門診中常見到患者因小小意外竟導致嚴重骨折,就醫才發現骨質已嚴重流失、復原進度緩慢也使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也難怪骨質疏鬆症被稱為健康隱形殺手。」陳醫師語重心長的說,骨質疏鬆症在早期階段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很難意識到骨骼健康出問題。「骨質疏鬆症的進展通常十分緩慢,患者總在骨質流失已經相當嚴重時才發現問題,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髖部、脊椎和手腕的骨折不僅造成劇烈疼痛,更奪去許多老年患者的生活能力與元氣,患者在骨折後需要人照料、行動不便甚至長期臥床,導致肺炎、血栓發生。
  「也有許多人認為自己已經做過健康檢查,骨密度數值都很健康,但其實檢測方式不同會影響判斷精準度,也可能錯失治療先機。」陳醫師進一步說明,大部分健康檢查時採用的超音波骨密度測量,使用超音波技術測量骨骼的密度,好處是相對價格低廉且無輻射,但準確性較低,通常用於初步篩檢。
  近期較新的檢測骨密度儀器為雙光子X光骨密度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檢查原理是使用不同能量的放射線來區分骨骼和肌肉組織,進而評估骨質的含量,檢查時間短,只需10-15 分鐘即可完成並即時提供結果,且測量誤差僅約為1%,因此可精確評估骨質狀況。「DEXA 的測量原理是透過T 值來評估的。T 值是以健康同年齡、同性別、同族群的人群為基準,藉此評估患者的骨質狀況是否正常,當T 值大於或等於-1 時,表示骨質正常;介於-1 至-2.5 之間,表示骨質輕度降低,屬骨質疏鬆症前期;小於-2.5 時,表示骨質明顯降低,已罹患骨質疏鬆症,T 值只要多一個-1,骨折風險就增加2 到4倍。」陳醫師特別提醒,進行DEXA 檢查時的輻射量,相當於接受胸部X 光片的1/100,不用太過擔心輻射量對身體造成影響。

骨質疏鬆防護的重要環節
  雖然骨質疏鬆症不像癌症、心血管疾病是會立即奪命的病症,但病程緩慢發生猶如「溫水煮青蛙」,仍不得不注意。「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原則在於降低骨折風險並改善骨密度、促進骨生成,包括藥物治療、荷爾蒙療法、鈣質和維生素D 補充,搭配適當飲食及運動,越早治療效果越佳。但比起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更為重要,建議50 歲以上的女性和70 歲以上的男性定期進行精準的骨密度檢測,而有骨質疏鬆高風險因素如家族史、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的患者,更應密集定期檢測;已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要減少生活中潛在的跌倒風險,例如清理地板雜物、使用防滑墊、確保照明充足等,也應聽從醫師建議進行適度的負重運動如步行、跑步、跳繩、登山和舞蹈等,或是舉重、使用健身器械等阻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或是太極、瑜伽有助於增強平衡感和柔軟性的活動,減少跌倒風險;此外飲食應均衡,多攝取如魚肝油、脂肪魚、蛋黃,及乳製品(如牛奶、奶酪、優酪乳)、綠葉蔬菜(菠菜、甘藍、花椰菜)、豆類和堅果,以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戒菸少飲酒,並避免過量攝入咖啡因,保持正常體重,體重過輕和過重都會增加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症常見且容易忽視、但卻影響廣泛的慢性病,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為了讓老後生活自在活躍,年輕時就要建立正確的骨骼保健觀念,定期進行精準的骨密度檢測、保持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實現逆齡生活,樂享健康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