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數值 低於標準值好處



        血脂肪主要是從食物中攝取,經過小腸吸收、肝臟重組後成為各式組成不同的血脂肪,包含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常見的血脂肪,而膽固醇本身能提供能量、儲存能量、構成身體細胞膜、更是膽固醇類荷爾蒙的重要來源,形成調控身體內包含血壓的礦物性皮質醇、糖皮質醇、與調控第二性徵形成的男性賀爾蒙等。
  上述常見的血脂肪中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俗稱「好」的膽固醇,因為低密度脂蛋白容易造成血管粥狀硬化、堵塞血管,甚至血管斑塊脫落,進一步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等問題。相反的,高密度脂蛋白則可以將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回收,從血管壁移到肝臟重新代謝,類似血管清道夫的角色。

        總上所述,血脂肪有其扮演的角色,也有分好、壞的膽固醇,所以人體需要更加平衡的血脂肪,壞的膽固醇不能超過、好的膽固醇不能過低,才能讓人體處於健康的平衡狀態,一般總膽固醇應低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應低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男性應高於40mg/dL、女性應高於50mg/dL,三酸甘油脂應低於200mg/dL,最好能低於150mg/dL,失去平衡時就是「血脂異常」(dyslipidemia),容易會有相關心血管、腦血管、代謝症候群、胰臟炎等問題。「血脂異常」(dyslipidemia) 大致包含三大類:
1. 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 總膽固醇(TC)≧ 200mg/dL
2. 混和型高脂血症(mixed hyperlipidemia): 總膽固醇(TC)≧ 200mg/dL 且三酸甘油酯(TG)≧ 200mg/dL
3.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 三酸甘油酯(TG)≧ 200mg/dL 且合併TC/HDL-C ≧ 5 或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40mg/dL

    上述的血脂異常(dyslipidemia) 多為高血脂(hyperlipidemia),也因此控制高血脂是首要目標,而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根據過去數十年來多項大型研究指出是首要造成各式心血管、腦血管疾病重要元兇。所以在各式相關疾病上,監測與控制低密度脂蛋白上都相當重要。而除了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善外,藥物開發去控制高血脂也是重要發展。
  高血脂藥物一般治療機轉分為1. 降低體內合成總膽固醇。 2. 加速分解脂蛋白與促進排除膽固醇。 3. 增加HDL 含量與抑制膽固醇吸收。而依照不同機轉又分為:

1. 降低膽固醇的生合成—Statins 類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
2. 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纖維酸(Fibrates) 類藥物,如Fenofibrate
3. 阻擋NPC1L1 運送蛋白的作用,從而干擾膽固醇與脂質在腸道的吸收,如Ezetimibe、Orlistat
4. 抑制PCSK9 酶在LDL 接收器上的分解作用,從而增加LDL 接收器的數量並加速LDL 在血清中的排除,如Evolocumab
5.Nicotinic acid(Niacin;菸鹼酸)可抑制脂肪組織之脂肪分解作用(lipolysis)
6. 促進膽固醇的排除—膽酸結合樹脂,如Cholestyramine
7. 其他Probucol、MTP inhibitor、N-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

       目前主流是Statins 類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在控制低密度脂蛋白上的效果與隨之而來的降低相關疾病的效果目前都是最全面性的。而若是單純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無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才選纖維酸(Fibrates) 類藥物。若是有低密度脂蛋白過高,但是對於Statins 類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過敏或耐受異常,才改選Ezetimibe,或是使用高劑量Statins 仍無法控制的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可在使用Statins 基礎下加上Ezetimibe。而混和型高脂血症(mixed hyperlipidemia)則在使用Statins 基礎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過高下,若仍有TG 高於500mg/dL,因為考量到此時胰臟炎風險過高,可以考慮加上纖維酸(Fibrates) 類藥物。PCSK9酶抑制劑一般使用在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或是已經有粥狀動脈心臟病使用Statins 仍無法有效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時。綜上所述,Statins 類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目前是所有血脂用藥中的主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過高也在各學會指引中佔有重要角色,但是在使用Statins 類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中,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過高也有不同的效果。

       Statins 類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一般可以依照能降低密度脂蛋白的比率分成三類,高強度(High-intensity) 可降達50% 以上、中強度(Moderate-intensity)可降30~49%、低強度(Low-intensity) 可降<30%,使用上目前依照其低密度脂蛋白高低、危險因子多寡、目前有無相關血管疾病去選擇不同強度的藥物,而根據2022 台灣血脂指引中(Huang Ph.et al.2022),即使在最少危險的初級預防中,也是要從中強度的Statins 去選擇,且隨其危險因子增加、開始罹病等,更需要調整到高強度的Statins。例如,若有糖尿病,則低密度脂蛋白需從一般的控制目標<130mg/dL,進一步降到<100mg/dL,以避免糖尿病加重粥狀動脈疾病。綜上所述,中、高強度的Statins 是目前的首選,以達越低越好(the lower, the better) 的效果。
  在使用血脂藥做初級預防時,一般以危險等級區分,「高度風險族群」包含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與LDL>190mg/dL 者,若為此族群則應開始使用藥物加上生活形態改善高血脂。若非高風險族群則依危險因子多寡去做其他分類,危險因子包含(1) 高血壓,(2) 男性年齡大於 45 歲或超過 55 歲的女性或更年期女性,(3) 早發 CAD 家族史(男性小於 55 歲或小於 65 歲的女性),(4) 高密度脂蛋白男性膽固醇 (HDL-C) 低於 40 mg/dL 或低於50 mg/dL 女性,(5) 吸煙, (6) 代謝症候群。「中度風險族群」指危險因子為兩項以上者,此時若LDL≥115mg/dL,可先做三個月生活形態改善,若無法達標,可以中強度Statins 藥物介入。「低度風險族群」指危險因子少於兩項者,此時若LDL≥160mg/dL,可先做三個月生活形態改善,若無法達標,可以中強度Statins 藥物介入。
  在Statins 首選的中、高強度的Statins 依照種類與劑量列舉如下,中強度Statins 包含Rosuvastatin 5-10mg、Atorvastatin 10-20mg、Pitavastatin 1-4mg 等,高強度Statins 包含Rosuvastatin 20-40mg、Atorvastatin 40-80mg,由以上組合可以發現,Statins 類血脂藥需要同時考慮種類與劑量,以達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標,且同時橫跨中、高強度的Stains 只有Rosuvastatin 與Atorvastatin,但是Pitavastatin 沒有高強度劑型,所以若要選擇自中強度到高強度都不用換藥物種類的,最好選Rosuvastatin 或Atorvastatin 其中之一。另外這兩個藥物劑量則是以加倍如兩倍、再兩倍的方式去達到更強的效果,一般每加兩倍劑量,低密度脂蛋白會多降6%,如Rosuvastatin 是從5-10mg 加倍為20-40mg,同樣的Atorvastatin 是從10-20mg 加倍為40-80mg。

      但在加倍使用Statins 以達強度的加強時需要考慮其副作用的增加,一般常見Statins 的副作用包含肌肉相關病變、肝臟損傷、與糖尿病形成血糖上升等。而強度或劑量的增加,雖然與相關副作用的增加的現象尚無明確直接關連,但是能透過影響粒腺體功能,進而降低輔脢Q10 的方式,提高肌肉痛等危險(Ramkumar S.et al.2016)。而劑量的增加,同樣也在肝臟損傷、與糖尿病形成血糖上升為危險因子,所以醫師在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選擇中、高強度Statins 同時,也需將加倍劑量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做權衡其利弊得失。
  總之,人體的血脂有其作用,但是過高容易堵塞血管,造成心血管、腦血管疾病,需要控制在穩定的程度,控制上若無法單純以飲食、運動控制時,則需加入藥物治療,藥物種類有多種,主流是以Statins 為主,一般選擇中、高強度Statins以達到有效下降低密度脂蛋白的效果,在加倍劑量下有其更佳的效果,但也需考慮其相關副作用的出現,以達有效控制血脂同時,避免相關副作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