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文明病:胃病



前言
  台灣人有腸胃道疾病的比例很高,根據健保局統計,國人一年吃掉的胃藥超過20 億顆,平均每位民眾一年就吞下超過100 顆的胃藥,忙碌高壓的生活型態,加上不均衡的飲食模式,許多人長期被胃病困擾著。

常見的胃病種類

1. 胃食道逆流

症狀:口中有酸味,時常咳嗽,平躺時胃部不適的症狀更劇烈。
病因:胃食道逆流的主因是胃酸或膽汁進入食道裡,而產生的不適感。在正常的情況下食物和液體會往下進入胃部,當吞嚥的時候,賁門會放鬆,讓食物進到胃裡,然後再度關閉,如果賁門括約肌發生異常或是較為虛弱,便會導致胃裡面的內容物回流到食道中,造成胃食道逆流。

        制酸劑是最常見的胃藥種類,其作用是中和胃酸,以減少胃酸對胃壁及腸壁黏膜的刺激,可以保護胃壁細胞,緩解不適感。常見的成分包括:氫氧化鎂( 鎂鹽)、碳酸鈣( 鈣鹽)、氫氧化鋁( 鋁鹽)、碳酸氫鈉( 鈉鹽),需特別注意的是,鎂鹽可能會導致腹瀉,而鋁鹽可能會導致便秘。

2. 胃潰瘍

症狀:進食後半小時,胃壁黏膜細胞開始分泌胃酸,胃酸刺激到胃黏膜潰瘍的
部位,導致上腹部疼痛。
病因:造成胃潰瘍常見原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當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過強的免疫反應,使得胃酸分泌過多,破壞胃部的黏膜細胞。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會導致前列腺素分泌降低,進而影響消化道無法正常修復黏膜細胞。

        臨床上用於治療胃潰瘍的藥物有第二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H2 receptor antagonists,又稱H2-blocker) 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s,又稱PPI) 兩類,這些藥品可直接抑制胃酸分泌,減少胃酸對胃壁潰瘍的刺激,大多屬於醫師處方用藥。

3. 胃痙攣

症狀:突發的上腹部劇烈疼痛,有時候會伴隨著嘔吐症狀。
病因:胃痙攣可以由嚴重的感染、惡性腫瘤(癌症)、發炎、外傷、腸阻塞及其他異常過程所引起,也可以因輕微的情況如消化不良及壓力所引起。飲食、菸酒、藥物、壓力也會加劇胃痙攣的症狀。

        使用抗膽鹼藥物,其作用機轉為放鬆胃部的平滑肌,來緩解胃痙攣胃痛的症狀,常見的成分包括:Hyoscine、Hyoscyamine、Dicyclomine,使用這類抗膽鹼藥物需注意口乾、心悸、尿滯留等副作用。

結語

        胃病不是一項很嚴重的疾病,但可以當作一個警訊,它的出現就是提醒民眾需調整飲食習慣、生活步調、用藥問題等,避免身體出狀況卻不自知。發生胃病時可以到藥局尋求藥師協助,由專業的藥師提供緩解症狀的藥物,但是除了使用藥物以外,也要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避免暴飲暴食、少吃油炸及辛辣食物、減輕生活壓力等,才是解決胃病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