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得獎人聯誼會
築夢∞無界

圖說 : 第十五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得獎人聯誼會,以「後疫情時代:RNA 疫苗、藥物開發—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為主題,召開研討會。
搭建學術與經驗交流的橋樑 讓科學旅程更精采
二〇二二年五至六月,是臺灣人難忘的一段「抗疫」歲月。每到下午兩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COVID-19 確診病例,連日攀升,甚至多日突破八萬人;我們身旁的親友、同事,即可能是數字上的一員。當時,COVID-19 疫情更已在全球造成數億人受感染、百萬人身故,因此在疫苗及藥物開發的討論,成了各國政府、學界與生技醫藥界的焦點。
同年八月,在臺灣疫情趨緩之際,第十五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得獎人聯誼會」,以「後疫情時代:RNA 疫苗、藥物開發— 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為論壇主題,在生態豐富、藝術氣息濃厚的新竹北埔「麻布山林」,舉辦學術研討會。這不只是一場疫情高峰後的放鬆、交流之旅,更藉此呼應從全球至臺灣,在後疫情時代下如何與病毒共存的科學觀點與產業變化。
得獎人聯誼會-讓獲獎後的科學旅途更精采
與會人員橫跨老中青三代,並來自不同領域。舉凡從事基礎研究的病毒免疫學家、化學家、生理學家、生醫工程學者、公共衛生學者,或在第一線面對病人的臨床醫師,甚至是生技界從業人員、生技創投要角皆是與會人員。特別的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身分,皆是「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的歷屆得獎人。
這正是「得獎人聯誼會」的成立初衷:獲獎,不僅是對研究人員過去成果的肯定,更是邁向新階段的開始。我們期盼,科學家在這趟旅程中並非單打獨鬥,而能齊聚一堂、激盪出不同火花。
為搭建跨界交流的橋樑,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在各方期許下,於二〇〇八年五月成立「得獎人聯誼會」,以歷屆醫藥科技獎之得獎人為基本會員,並邀請對醫藥科技領域具特殊貢獻者為榮譽顧問及榮譽會員。自成立迄今十五年來,年年定期舉辦會員大會及研討會。對內,歷屆得獎人能在每年「回娘家」的聚會中,交流、傳承寶貴經驗;對外,則邀請醫藥科學巨擘分享醫藥研究新知,與會員互相激盪想法。
在第十五屆的盛夏論壇中,聯誼會邀請了臺灣面對COVID-19 疫情扮演關鍵要角的七位講者,展開一場場精彩的科學思辨。由曾任醫師、衛生署署長,近年跨入生技產業的國光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詹啟賢董事長揭開序幕,分享對疫情與疫苗產業發展之觀點。由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之司徒惠康教授擔任閉幕講者,分享如何整合資源、帶領國家衛生研究基礎之研究團隊與生物製劑廠,共同面對疫情挑戰。
期間,還有一個個重量級講者接棒分享,包含:領導臺大醫院P3 實驗室、分離出首株臺灣本土新冠病毒之張淑媛博士;擔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的李秉穎博士;還有自獲獎後,持續推進研究能量,並各從奈米科技、次世代疫苗與公共衛生的角度,探究疫苗發展的歷屆「青年醫藥科技獎」獲獎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胡哲銘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馬徹博士,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李美璇博士。場場演講,激盪出熱烈的迴響與討論,也讓與會人員收穫滿滿!
承先啟後的橋樑代表-聯誼會會長
帶領得獎人聯誼會在十五年來,持續蓬勃發展的靈魂人物,來自每任會長的傳承與接棒。會長皆由歷屆「青年醫藥科技獎」得獎人擔任,他們在獲獎當年皆是45 歲以下的中生代科學家,持續扮演承先啟後、推動跨界的角色。
例如,聯誼會創會會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洪文俊博士,幾乎年年參與聯誼會活動,持續予以新任會長及歷屆新科得獎人支持與鼓勵。曾任第七屆聯誼會會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教授的李宗玄博士,也是聯誼會活動的熟面孔,並常鼓勵實驗室學生一起參與研討會。
二〇二二年底,聯誼會則由第十五屆會長-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俊安博士,交棒給第十六屆會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美璇博士。
李博士在交接會議中,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十七項核心目標「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期許,期盼聯誼會能延續優良傳統,在多方的跨界互動下,持續為臺灣的生技醫藥領域,注入源源不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