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鷹、劍井 與永信醫藥文物館



走讀鐵砧山的在地風采
飛鷹、劍井與永信醫藥文物館

        不論是搭乘高鐵,或行駛於國道,只要你曾途經苗栗與臺中交界,總能見到綠油油的稻田、白石滾滾的河床,以及佇立在旁的紅棕色小山。
  它是鐵砧山,位在臺中市大甲區東北角。其山頂地勢平坦,形如巨大的鐵砧而得名。海拔僅236 公尺,這在高山遍布的臺灣,看似不足為奇,卻是西部最靠近海洋的一座山,自古是船隻航行的重要地標。它更坐落在大甲溪、大安溪間,山腳下盡是沃野;中部海線重要聚落-大甲的發展與它緊密相依。得天獨厚的環境,讓名列「小百岳」之一的鐵砧山,有著豐富的生態景觀,更譜出精彩的歷史人文篇章。

跟著飛鷹,在淺山裡探險!
  鐵砧山的自然環境,屬於海拔800 公尺以下的「淺山生態系」。走入山中,隨處可見小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例如光臘樹、臺灣欒樹、相思林、馬櫻丹等。植群結構複雜多變,也孕育出各類野生動物,樹林裡偶見台灣扁鍬、獨角仙、斯文豪氏攀蜥;抬頭一望,白頭翁、五色鳥、紅嘴黑鵯展翅;春夏之際,紫斑蝶等蝴蝶翩翩;或能聽見貢德氏蛙、褐樹蛙的蛙鳴與夏蟬交錯,宛如交響樂章。

 鐵砧山更是候鳥南來北往的中繼站。數百年來,每到清明前後,總有數以萬計的「灰面鵟鷹」自南而北,揚風過境,在此休憩;臺灣唯一記錄著灰面鵟鷹的清朝古石碑《國姓井紀》便佇立於此。隨著生態保育觀念愈趨普遍,鐵砧山更成為臺灣著名的觀鷹點之一。

從石器、劍井到碉堡,山與民的共存榮
  精彩的歷史人文,也增添鐵砧山的風采。
  這片山林,是史前遺址之一,如番仔園遺址、平頂遺址,見證台灣西海岸自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鐵器時代的發展。
  它也看見不同住民在這片土地的更迭:從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明鄭時期的練兵屯墾,到清末大量漢人的移墾。日治時期,鐵砧山因戰略位置,成了碉堡所在地;臺灣文學家鍾肇政依此為題材,寫出長篇小說《江山萬里》。
  不少傳說也因應而生,例如鐵砧山著名景點-劍井,即傳說當年鄭成功部將率兵與原住民征戰受困缺水,拔劍插地、湧泉而得名;歷經三百多年,泉水仍源源不絕。即便傳說的真實性已不可考,卻反映山與民的共存共榮,已維繫上百年。
在鐵砧山上說故事-永信醫藥文物館
  建置於鐵砧山的「永信醫藥文物館」則透過系列展覽、多樣活動,讓民眾更貼近這座大甲的守護山,也讓更多故事延續。
  其創立來自大甲企業-永信藥品集團創辦人 李天德先生「藥期毋藥」理念:他認為保持健康的身體、不吃藥,應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因此,永信藥品集團將四棟六角形的永信托兒所改建為「永信醫藥文物館」,並於2016 年開館。
  館內,不只陳列了早期至近代的製藥設備,也藉著有趣的互動裝置,增進民眾用藥安全知識,更傳遞如何透過飲食、運動等日常實踐,常保健康;每兩年,更會規劃不同主題的特展。館外,則有占地八公頃的「永信運動公園」,從步道、遊樂設施到球場,已成為當地民眾鍛鍊身體、休閒的最佳遊憩空間。
  若有機會到訪大甲,不妨來鐵砧山走一趟,探索飛鷹的過境、劍井的文史蘊涵,還有豐富館藏的永信醫藥文物館,貼近當地山與民共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