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憂鬱症



       面臨生活的變動壓力或遭受挫折打擊,我們都可能心情不好陷入低潮,甚至出現憂鬱的傾向。其實就像跌倒受傷了,如果身體生病時,人體會有相關的症狀表徵,那麼憂鬱症會是怎樣的狀況呢?
  門診的一位患者曾經這麼描述他的苦惱:「我已經好幾個禮拜幾乎每天心情都很沮喪,整天疲累沒什麼精神,做事情都提不起勁,不想講話、不想出門、事情沒辦法處理,因為根本無法專心,頭腦思考反應遲鈍,原本簡單的事情也總是出錯。所以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對不起身邊的人,心裡充滿無助無望,甚至感到絕望…」

 

 罹患憂鬱症的族群主要落在20 到50 歲的青壯年齡,男女比率約1:2,平均每百人中有3 人罹患重度憂鬱症,有20 人罹患輕度憂鬱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1 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中,憂鬱症排名第二位( 癌症是第一位、愛滋病是第三位)。這幾年的社會新聞不時會報導某人疑似罹患憂鬱症導致自殺的事件,憂鬱症就像「心靈的感冒」,可能發生在我們自身或週遭的人,許多被認為有錢又好命的名人、明星或理應習慣高壓的專業人士,都曾經承受憂鬱症的困擾。這些現象讓我們注意到,正確認識憂鬱症狀,並能及早接受專業診療的重要性。


  憂鬱症不是單純幾天的心情不好而已,臨床判斷會評估是否已經出現以下的症狀表現:
1. 幾乎整天且每天感覺悲傷、空虛、容易哭泣
2. 幾乎整天且每天對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3. 幾乎每天精神動作遲緩,活動量下降
4.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 一個月體重變化超過5% ) 或幾乎每天食慾減少或增加
5. 幾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6. 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7. 幾乎每天感覺到無價值感或過度不恰當的罪惡感
8. 幾乎每天都覺得難以專注或猶豫不決
9. 反覆想到死亡、自殺意念,或是具體自殺計畫或舉動

 如果上述的憂鬱症狀持續超過二個禮拜,而且造成生活功能與品質的影響,如上班族已經無法維持上班工作,就可能達到憂鬱症的程度,這時候應該尋求專科的醫療協助,才能及早正確診斷並進一步接受適當治療。我們可以簡單的形容,憂鬱症是心病、也是腦病、更是文明病。包括個性特質因素(心病)、大腦情緒調控的神經內分泌失調(腦病)、現實生活環境壓力(文明病)這三方面的共同影響,導致憂鬱症的發生而造成身心健康的影響。所以面對憂鬱的人,並不僅是簡單鼓勵勸說要想開一點,情況就會改善,應該要對症治療,包括適切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適當的生活型態調整,這樣才是治療及預防憂鬱症的正確方式。


  很多民眾可能會擔心精神科的藥物吃了會上癮或有嚴重副作用,實際上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並不是鎮靜劑,而是具有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調節作用的藥物。上述這些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活性或濃度低下,正是情緒調節功能失衡而出現憂鬱症狀的原因。隨著藥理科學的進展,相較於傳統的抗憂鬱劑,新一代藥物的療效與身體耐受表現都更加優越,如合併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雙重作用的抗鬱劑Duloxetine,更能讓患者持續服藥治療,但需注意的是,開始服藥約需2至4週才能逐漸建立成效,所以不要只吃了幾天藥,感覺還沒有明顯改善就輕易停藥,醫師都會衛教提醒患者,耐心規律服藥,治療約滿2個月就能達相當程度的改善。當憂鬱症狀緩解,也需要進一步評估是否持續服藥預防疾病的復發,這些相關的治療決策都可以跟診療醫師直接詳細討論溝通。

       總之,原則是治療達到憂鬱緩解、病狀穩定時再來循序調減藥物,切勿自行突然停藥。其他非藥物的治療如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互動團體治療等,能夠處理心理與人格特質等議題,練習改變認知與情緒調適,進而鞏固治療復原的效果,並且維持生活功能與品質的改善。


  最後再次提醒,憂鬱症是一種需要治療、並且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的身心疾病。治療需注意其復發機率,在憂鬱復原後持續注意維持健康的情緒及正向的思考,才能妥善的告別憂鬱,恢復原有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