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須知 : 注意事項& 舒緩必備藥物整理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統計(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約80-90%的人施打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更有50-91% 的接種者有全身性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發燒、畏寒、肌肉痛等。其中大部分於注射後3 天內發生,多數反應在1-2 天內會逐漸減輕,一般來說年輕人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年長者則相對較輕微。
疫苗施打後注意事項與疫苗種類有關,腺病毒載體疫苗第一劑主要為身體記憶,第二劑為免疫力延長,故一開始副作用明顯較多( 如AZ / J&J);而mRNA疫苗在接種第一劑時會向細胞發出檢測新冠病毒棘狀蛋白的指令,第二劑接種後因免疫系統與抗體產生的雙重作用,副作用發生率高於第一劑( 如Moderna /BNT)。若近期自己或親友預計施打疫苗,該如何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呢?

接種後立即觀察

       通常施打後可能立即發生注射部位疼痛,有時會發紅且腫脹,原因為在肌肉內注射疫苗所致。冰敷、濕毛巾覆蓋或輕微運動注射手臂皆可減輕不舒適感。

施打後30 分鐘內

       施打疫苗後須原地休息並觀察15-30 分鐘,以防止過敏或嚴重副作用產生。通常於15 分鐘後過敏風險會大幅下降,但若曾對相似成分有過敏病史者,休息觀察30 分鐘為佳。

注射後12 小時內

       潛在副作用可能於12 小時內出現,大多數人可能經歷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寒顫與疲累,少見副作用為噁心嘔吐、淋巴結腫脹( 多為腋窩)。雖然施打後的不適感讓人畏懼,但這也表示身體正在製造抗體以對抗COVID-19 的威脅。

注射後12-48 小時

       若在12 小時內產生上述副作用,症狀可能持續到施打後48 小時,因此充分休息、避免勞累相當重要。一般而言48 小時後副作用會緩慢消退,但施打部位腫脹和疼痛感可能持續存在,若擔心不良反應持續太久或影響日常生活,可適量使用下列藥物緩解不適感。


一、抗組織胺類 Anti-histamine
       大多數人接種部位會有腫脹、疼痛或發熱發癢,美國CDC 建議可用抗組織胺以減輕注射後過敏反應。此類藥物常見的成分有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loratadine 等。


二、解熱鎮痛劑 Analgesics and Analgesia
       對於施打後的發燒或頭痛等局部症狀,美國CDC 建議可用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 即NSAIDs,成分如ibuprofen 等),而其中acetaminophen 因孕婦、小孩使用安全性高,故臨床上常選擇此成分作為退燒選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並不建議事先使用藥品來預防可能的發燒、注射疼痛,因尚無充分研究佐證。另外因人與人間個別差異大,有些人接種疫苗後沒有不適感或相關副作用產生,這不代表疫苗接種沒有效果,不需要因沒有發燒症狀而感到驚慌。


       總結來說,注射後副作用多在3 天內產生且大部分症狀1-2 天內會逐漸減輕,若擔心不良反應持續太久影響日常生活,可適量使用藥物來緩解不適感,包括抗組織胺( 如chlorpheniramine)、解熱鎮痛藥(acetaminophen) 或NSAIDs( 如ibuprofen)。另外,疫苗注射前建議先與醫師諮詢討論,以了解現階段自己適合接種與否,放心施打、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