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關節注射劑 於臨床使用之優點



  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以軟骨喪失、骨刺增生、軟骨下骨硬化、軟骨下囊腫、滑膜炎和半月板退變等為特徵。人體的關節軟骨覆蓋在骨頭的末端,可用以減緩骨頭承受身體重量時的壓力及行走時的震動,目的在保護人體的關節,軟骨細胞會時時更新或修補,使軟骨維持保護關節的功能。然而,因為諸多原因(如骨折、肥胖、老化等等)而磨損,使其結構慢慢變化,最後便失去保護關節的功能了。
  當人體的關節開始退化的時候,軟骨的代謝作用會大於合成作用,另外,關節滑液中所含的玻尿酸濃度和黏性也會下降,進而使得潤滑(水平剪力)及吸震(垂直力)的能力下降,導致保護軟骨的作用下降,軟骨的養份供應降低,這會使得關節相鄰硬骨之間直接地相互摩擦,引起關節腔周圍組織發炎,造成關節退化日趨嚴重,進而使得活動角度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人體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症狀為疼痛、腫脹、僵硬、變形、關節活動時疼痛加劇及發出響聲等等。若您有以下困擾,如走一段路後膝蓋會疼痛,睡醒時膝蓋感覺僵硬,上下樓梯膝蓋會疼痛,蹲踞或彎曲困難等情形,則很有可能已有早期關節退化的情形,建議盡快尋找骨科專科醫師診治。根據研究報告顯示,越早接受關節退化治療,則症狀及功能改善比率越高,關節退化分期從最輕微的第I 期— 軟骨表面平滑但失去彈性,第II 期— 軟骨表面不平滑且關節間隙變窄,第III期— 軟骨深度磨損且關節間隙小於1/2,到最嚴重的第IV 期— 軟骨完全磨損且關節間隙消失,只要能在第II 期之前接受關節退化治療,一般而言,症狀及功能改善比率可以達到八成以上!
  早期的退化性關節炎一般建議的治療為口服消炎止痛藥、關節腔注射玻尿酸等等方式,還有一個臨床上常用的產品為葡萄糖胺,其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成效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其能減緩或阻止關節退化的進行,卻也沒有嚴重的副作用產生,對於治療前後的疼痛及功能的改善程度,對於患者而言沒有顯著差異,故於前年十月開始健保署已不再對葡萄糖胺類的產品給付。另外一個臨床上常用的注射物質為類固醇,但長期且頻繁的施打類固醇,可能會造成骨頭壞死、肌腱斷裂、肌肉變性等併發症,而玻尿酸注射則沒有這些併發症,且能快速提升關節滑液中的濃度,進而增加潤滑及吸震的能力,減少發炎因子的活化,緩解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症狀,並且無全身性的副作用。根據研究報告顯示,玻尿酸可引起葡萄醣蛋白的合成,刺激自體關節滑液的生成,減少發炎因子的活化,清除氧化自由基,調節發炎反應等等,故玻尿酸在維持人體關節基質結構和代謝平衡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醫療用玻尿酸最早於西元1934 年由Karl Meyer 於牛眼中萃取出。專為人類關節所使用的玻尿酸關節內注射液則在1980 年代研發出來,分子量在50 萬到120 萬道爾頓(Dalton) 之間,屬於低分子量玻尿酸。在西元1990 年代,利用化學交叉鍵結(cross linking) 技術研發出第二代高分子量玻尿酸,分子量為600 萬道爾頓,外觀較黏稠,效果持久,並與人體內生性玻尿酸物理性質最為相似。玻尿酸由雙醣(D - 葡萄糖醛酸和N - 乙醯葡萄糖胺)基本結構組成,是一種無色無味、具有黏彈性、透明的膠狀物,故又稱為透明質酸,廣泛地存在動物和人體組織中,如雞冠或牛眼玻璃體內,以及人體的皮膚及關節等,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人體關節中的玻尿酸存量會逐年下降。玻尿酸亦能由微生物發酵或化學方式萃取獲得,使用醣類聚合物來合成,透過純化步驟排除細菌及雜質,製成可注射至人體關節腔之玻尿酸。玻尿酸生物相容性高,故於使用上較安全,不會產生過敏反應,也常使用於美容醫學上,當作臉部凹陷處的填充劑。玻尿酸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擁有無毒、低免疫反應、高生物相容、生物可分解和人體可吸收等特性,故關節注射玻尿酸治療的發展實為患者的一大福音!
  現今注射式玻尿酸主要分為一般型及高分子量型,一般型玻尿酸分子量較低,質地較稀,高分子量型玻尿酸利用交聯製程技術,使玻尿酸分子聚合,分子量較高,質地較黏稠,黏彈性增加,且效果將更持久。玻尿酸關節腔注射在診間即可進行,一般型玻尿酸需注射三至五次,一週一次,效果能持續六個月,約半年時間,而高分子量型玻尿酸則只需注射一次,效果就可維持一年時間,注射後即可行走。高分子量型玻尿酸因只需注射一次,故可減少施打的不適和恐懼感的次數,減低傷口感染及院內感染風險、門診掛號費支出、候診及往返治療的時間成本等。一般而言,注射玻尿酸四週後可達到最佳效果,效果可持續半年至一年時間。在發現有關節退化情形,且經保守治療(如藥物或復健治療等)六個月以上沒有效果,健保給付一般型玻尿酸注射治療。
  玻尿酸關節腔注射治療後,少數患者可能會有注射關節局部痠痛或腫脹,這是所有玻尿酸皆可能會有的情形,不須過於擔心,大部分患者的情況會於數天內緩解,但請於一週內勿進行劇烈運動、游泳、泡澡等活動。
  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需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日常生活的活動方式也要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首先,須減輕關節的負荷:避免手提或背負重物(超過兩公斤就算),可使用手推車幫忙載運,減輕體重並維持理想身材。另外,避免蹲、跪等高彎曲角度的動作,行走時使用拐杖輔助支撐身體重量等方式可避免加重關節的負荷。此外,須適度運動以增加肌肉力量:小腿往上抬撐十秒鐘(膝蓋伸直)後輕輕放下,兩腿交互運作多次。此外,游泳也是對於關節退化患者很好的一種運動方式,因為除了水的阻力較空氣大,在水中活動較能增加肌肉力量之外,人體在水中有浮力幫忙支撐體重,等於體重變輕了,所以可以減輕關節的負荷,這也有助於關節退化症狀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