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 肌少症高危一族嗎?



  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狀況逐漸退化,加上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疾病及身體功能缺損,導致活動量減少,加速肌肉量的萎縮,導致容易罹患「肌少症」。年過40,肌肉量會以每十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 歲後則以每十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除了年紀因素之外,營養狀況、運動量及是否有慢性疾病亦與肌肉流失息息相關。

肌少症診斷方法 

  根據2019 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WGS)更新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可分為下列幾點

1. 肌肉力量:肌肉力量的評估,是以手的握力為標準。手的握力測量方式,以常用的兩種握力器規定測量的姿勢。如果是用 Smedley 握力器,測量時要用站姿,手肘打直。如果是用 Jamar 握力器,則是坐姿,手肘彎曲 90 度。測量時,可以用任一手或慣用手,至少兩次測量的最大數值為準。切點是男性小於 28 公斤,女性小於 18 公斤。

2. 體能表現:體能表現可以用起立坐下五次所花的時間,12 秒以上為切點。

3. 肌肉質量:肌肉質量的測量,可以用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XA)或生物電阻分析法(BIA)。男性的切點都是小於 7.0 kg/m2。女性用 DXA 的切點是小
於 5.4 kg/m2,BIA 是小於 5.7 kg/m2。

  最後評估肌肉質量和體能表現的結果,如果肌肉力量低、肌肉質量低,就可以診斷肌少症。如果體能表現也低,則是嚴重肌少症(Severe sarcopenia)。

搶救「肌少症」!吃、動是關鍵
  想要維持一定肌肉量,吃和動是兩大重點,但可不能亂吃,且動也要有技巧,才不會越吃越胖、越動越沒力。( 資料來源:聯安醫周刊)

1. 飲食順序:
●第一步:最先吃蛋白質
●第二步:再吃蔬菜,補充幫助肌肉生長相關的維生素與礦物質
●第三步:澱粉最後吃,可穩定血糖不易出現飢餓感,不至於又因飢餓而額外攝取、增加熱量

2. 蛋白質份量吃足夠
建議每日攝取量:1.0~1.5 公克/每公斤體重。例如:體重50 公斤每天約需50~75 公克蛋白質,換算成豆魚蛋肉類約7~10 份。

3. 多種營養素配合
促進肌肉合成,各類營養素( 例:維生素D、鈣、鎂…等) 一起補充效果更好,而足夠的睡眠亦有助於分泌生長激素,更可以刺激身體多製造肌肉,也可維
護骨質健康,減少骨鬆風險。

4. 運動「質」比「量」更重要
運動本身會造成肌肉損傷,算是壓力來源之一,所以當運動強度超過身體負荷時,不但會偷走體內調節壓力與情緒所需的荷爾蒙原料- 蛋白質,也會讓受
損組織無法修復,故應把握兩個運動原則。
●第一步:伸展、紓壓的運動為優先
這些平衡身體修復系統的運動有助於抵抗各式壓力對於身體的傷害,所以運動的前和後,都要做,以放鬆肌群。
●第二步:重訓、肌肉訓練完 補充吃蛋白質
運動後半小時內建議補充1~2 份的豆魚蛋肉類,有助於肌肉修復、生長,也可減輕運動帶給身體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肌少症」是高齡者的風險指標,也是影響老年人失能、疾病痊癒狀況的重要因素,以現階段來說,營養和運動還是最主要的預防和改善方式,營養方面目前市場上亦有多種液態營養補充飲品,也是一個新選擇,讓我們持之以恆一起對抗肌少症吧!
文獻資料: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2019 Consensus Update on Sarcopeni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