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菌感染與治療



  麴菌病(Aspergillosis) 常發生於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如:嚴重或長期營養不良、造血幹細胞及骨髓移植、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或其他新免疫抑制治療病患。近年來抗生素研發緩慢及重症醫學進步造成抗生素大量使用,免疫缺陷病人增加,從前不多見的黴菌感染越來越重要,尤其念珠菌(Candida) 及麴菌(Aspergillus) 感染。侵襲性麴菌病症通常發生在免疫不全者,吸入空氣中黴菌分生孢子後,黴菌可以在肺臟、鼻竇、腦、肝脾腎臟、眼睛、皮膚等引起病變。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咳血,通常在嗜中性血球低下10-12 天後開始有症狀。
  根據北美感染症醫學會(IDSA) 於2016 年更新了最新版麴菌病診斷、預防及治療指引。麴菌病會感染很多組織與器官,治療方式也會不同。以侵入型麴菌病來說,治療的反應不佳,只有小於四成的病患有反應,死亡率可高達六成。由於死亡率高且診斷不易,診斷須要迅速且積極,治療可能須要在沒有確實證據前就開始。有效藥物包括一、Polyene 類藥物Amphotericin B 及Liposomal AMB (amphotericin B),二、Azole 類藥物Itraconazole 和Voriconazole,三、一種新類型半合成藥品Caspofungin,可以抑制黴菌細胞壁上β-1,3-glucan 的合成。

  新的抗黴菌藥物通常副作用低安全性較高,但藥價較昂貴,使用時仍需謹慎評估肝腎功能、藥物併用之交互作用影響及完成療程與療效評估。微生物會盡可能產生抗藥性突變株來延續生命,不斷尋找和研發新的抗黴菌藥物是治標的方式,正確的使用抗黴菌藥物及減少侵襲性醫療裝置的使用,如: 導尿管或中心靜脈導管等,才是防治黴菌感染根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