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 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揭曉



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 持續鼓勵生技醫藥研發

持續秉持創辦人的初衷,以促進醫藥相關學門之教育與研究為宗旨。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於12 月 5 日頒發「第13 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以獎勵國內投入醫藥研究的優秀人員及傑出研究成果。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至今已舉辦13 屆,累積獲獎人數已達185 人,自2014 年起,更將這份獎勵卓越、提攜後進的精神,發揚至東南亞醫藥學研界。本屆廣邀國內外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行政院科技部知名學者等10 位教授與專業人士,經過嚴格、公平、公正的評選過程,從上百位申請者中選出包括「卓越醫藥科技獎」、「青年醫藥科技獎」及「傑出論文獎」共計14 得獎者。而在頒獎典禮上,產官學界多位貴賓應邀出席,包括總統府陳建仁副總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王金平董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賴明詔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彭汪嘉康院士、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莊偉哲司長及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吳益群教授。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董事長李芳裕博士恭賀並祝福各位得獎人,脫穎而出,成就卓越,開創嶄新的未來,並提攜後輩,提升我國醫藥科技水準與國際地位。

卓越醫藥科技獎
卓越醫藥科技獎─李德章及蘇燦隆研發團隊
開發與DNA 作用之新穎性抗癌藥,對於癌症治療有顯著貢獻 
 
  團隊的主要研究目標為開發化學穩定及水溶性雙功能DNA 烷化交聯化合物以及具多重作用模式之雙雜合分子(hybrid molecules),並評估其抗癌活性。李博士為資深卓越的癌症致病機轉研究專家,包括研究致癌物質和基因突變之間的關係。近年李博士由基礎研究轉向轉譯醫學,並與中研院蘇燦隆研究員合作開發抗癌新藥,李博士進行抗腫瘤評估及機制探討,蘇博士負責藥物設計合成。技術克服第一線抗癌藥物的缺失,具原創性,部分發明已授權生技公司進一步開發,其在學術及產業應用上均有優異表現。

青年醫藥科技獎
青年醫藥科技獎─張書森博士
研究影響自殺風險之多元因素,包含藥物之影響,提供自殺防治重要資訊

  自殺行為並非特定疾病,自殺是許多因素互相影響與累積下的結果,但由於其複雜度和敏感性,無法只聚焦在單一生物、心理或社會視角。因此張博士為精神科醫師,研究成果結合臨床及個人層次之行為研究,並藉由跨國資料與跨領域分析方法,研究自殺行為與發展有實證基礎的自殺預防策略。主要研究成果:一、新興自殺方式的預防,二、生物行為、藥物與社會因素對自殺的影響,三、減少農藥自殺。研究影響自殺與自我傷害行為的因素與介入標的,以預防自殺與減少自殺率。

青年醫藥科技獎─許惠真博士
建立果蠅幹細胞活體模式研究成體幹細胞生物學,具高度發展潛力

  幹細胞能透過自我更新和不對稱分裂來維持組織的恆定性,與個體健康息息相關,幹細胞活性不好時會造成組織退化或老化,而幹細胞活性過好就會導致細胞不斷增生而導致腫瘤產生。許博士利用果蠅卵巢的生殖幹細胞發現胰島素/ 類胰島素會經由體內循環被幹細胞的niche 接收而啟動niche 的訊息並且完整的將分子路徑解出,也鑑定老化生殖幹細胞的表徵及建立了年輕和老化的生殖幹細胞基因表現的資料庫。實驗證明幹細胞內的Notch 訊息越弱,幹細胞和niche 的之間的附著力越強。相反的,當幹細胞內的Notch 訊息越強,附著力則越弱。相對於幹細胞,被其附著的細胞( 幹細胞niche) 內的Notch 訊息( 能維持niche 進而調控幹細胞的存在) 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弱。這個研究的結果不僅有助於了解幹細胞的老化機制,提升幹細胞的競爭力的理論和分子機制也希望對幹細胞的移植治療有新的助益。

青年醫藥科技獎─劉志銘博士
研究幽門螺旋桿菌的診斷與治療,研究成果具臨床應用價值

  劉博士主要研究胃癌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易感受基因、消化道癌症之篩檢與致病機轉,與難治性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目前已多項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降低消化性潰瘍之復發率、治癒部分之胃淋巴癌及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而劉博士與國內12 家醫院的醫師共同成立胃腸疾病及幽門螺旋桿菌臨床試驗聯盟,逐步建立了幽門螺旋桿菌抗藥性分析的實驗平臺,開發簡便準確的抗藥性基因檢測技術及數個重要的除菌治療處方及重要的研究議題,並進行了多項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創新的臨床試驗,開發幽門桿菌第一線至第三線治療的處方,未來將持續尋找胃癌的早期診斷標誌、篩檢策略與開發新式治療藥物,對於未來國內醫藥科技的發展上將有重要的價值。

傑出論文獎
10 位得獎者及研究成果
王怡人博士:研究NGAL 減緩多囊腎疾病之機制並開發重組蛋白質治療,具基礎學術與臨床應用之重要性。
王曼彧博士:研究證實突觸之化學傳遞的穩定性及其分子調控機轉,具學術應用價值。
王麗婷博士:發現SPZ1 為肝癌細胞中促進癌細胞增生及上皮- 間質轉換的重要因子,具臨床應用價值。
呂嘉勳博士:研究SP110b 蛋白質對於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時的影響,深具發展潛力。
李志元博士:首度提出泛素接合酶ZNRF1 可與Caveolin-1 交互作用並調節內毒素所引發的免疫反應,具藥物開發潛力。
郭曉縈博士:探討語言溝通的分子機制,解開紋狀體中基因調控對發聲溝通的重要性。
陳靖昀博士:開發功能性類骨組織體外培養技術,將可用於骨缺損治療,具臨床應用價值。
葉大瑋博士:研究發現抑癌蛋白COMMD1 於腫瘤及癌症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
鄭媛元博士:建立心肌細胞重編為類幹細胞的觀察系統,並發現促進心肌增生基因,具學術價值及臨床應用重要性。
羅曉帆博士:發現SYDE1 基因於胎盤形成時對細胞骨架重構、細胞移行與入侵中扮演的角色,可做為臨床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