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 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頒獎典禮 水滴石穿 涓滴意念成就研發動能



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已邁入第十二年,秉持著創辦人李天德先生「藥期毋藥」的信念,
一路走來,表揚無數對人類健康福祉有諸多貢獻的科學家、醫學先進等,點點滴滴匯聚成臺
灣最堅實的醫學發展後盾,提供有志青年一起加入醫藥研究的領域。本屆廣邀中央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科技部及生技醫藥相關領域之百位國內外知名學者、教授與專業人士,經
過嚴謹公正的遴選,由上百位申請者中選出「卓越醫藥科技獎」、「青年醫藥科技獎」、「傑
出論文獎」及「東南亞傑出論文獎」。共計13 位得獎者。
12 年來 鼓勵人才不遺餘力
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李芳裕董事長在致詞時感性地說,自2004 年成立永信李天德醫藥
基金會、2005 年舉辦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已邁入12 個年頭,得獎人已達171 位,2014 年
起更將遴選資格擴展至東南亞,鼓勵全球卓越科學家,有此成果要特別感謝獎項的催生者、前中
國醫藥大學校長郭盛助教授,讓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能開枝散葉、提攜更多人才。李董事長除
感謝本屆辛勞的評審委員,百忙之中撥出時間、在眾多優秀人才中遴選出得獎者,著實不易,
更感謝歷屆得獎人聯誼會會長及成員,建立多元的互動研究交流平台,激盪出更璀璨的研發成
果,唯有產、官、學、研、醫、藥界的人才鼎力相助與支持,讓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項能
順利舉行、給予研發菁英肯定與鼓勵。

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李芳裕董事長致詞中研院廖俊智院長也表示,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是臺灣最重要的生技醫藥獎之一,今
年是他首次參加評審工作,親身見證臺灣生技醫藥界的蓬勃發展。生技醫藥是臺灣未來發展
的重要關鍵,但無論新藥開發或是研發新的治療方案,都是具備高風險的研究及投資,臺灣
經過數十年來的耕耘,漸漸嶄露成果,本屆除得獎者外,尚有許多卓越人才,秉持對醫藥科
學研究的熱忱,共同見證臺灣在生技產業上的蓬勃發展,廖院長說,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
身先士卒、投注於醫藥科學發展的表揚,希望在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的帶領下,醫藥科技
能持續穩健發展。

埋首研究 為人類謀福祉
青年醫藥科技獎、傑出論文獎及東南亞傑出論文獎評審團代表、也是中研院生物醫學科
學研究所施修明教授則說,本次評選過程中選出者都是優秀人才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兢兢業
業在研究室埋首工作、恪守本分的年輕學子,都希望能在研究中有所斬獲。像是兩位來自臺
大的青年醫藥科技獎得主,都是醫學博士,臨床工作已如此辛苦,還能做出如此細膩的研究,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假如研究學者都能向兩位看齊,相信臺灣各研究領域應該更加蓬勃發展。
此外,10 篇傑出論文得獎者不僅是發表在重要國際期刊上,還能努力解決臺灣或是國際間相
關重要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為人類謀福祉。
特別撥冗蒞臨的陳建仁副總統,更曾擔任過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之評審委員,他深知
得獎者都是一時之選,這些研究確確實實讓全世界看見臺灣。身為醫界前輩的陳副總統更勉
勵所有得獎人,研究能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更健康,才是最具意義的事。這些卓越的醫藥科
技人才都是臺灣年輕人的典範,見賢思齊,使臺灣所有醫藥科學研究都能向上提升。政府正
積極推動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中,醫藥科技是重要一環,我們對臺灣生醫產業發展充滿信
心,然而,產業能帶動經濟發展,但更重要的是要關心這塊土地,就像永信藥品能連結本土、
連結國際、連結未來,有這樣的心意,才能促使臺灣生技醫藥研究的蓬勃,永信值得醫藥同
業學習。

右圖:陳建仁副總統。中圖:青年醫藥科技獎&傑出論文獎& 東南亞傑出論文獎評審代表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
研究所施修明教授。左圖:卓越醫藥科技獎評審召集人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卓越醫藥科技獎得主
陳立宗博士 讓棘手胰臟癌出現治療曙光

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
所長陳立宗博士,以胰臟癌的臨床試驗與藥物開發
主題,榮獲本屆卓越醫藥科技獎。
胰臟癌位居美國癌症死因第4 位,死亡人數每年
約有45,000 人,在臺灣每年約有1,700 人因胰臟癌
過世。陳博士會選擇以胰臟癌為研究主題是因為臺
灣胰臟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在過去20 年中每年增
加6%,但在診斷時僅有15-20% 的病患能以手術切
除,其餘多數為無法切除或已遠端轉移。目前全球
胰臟癌第一線標準治療藥物主要為gemcitabine 與標
靶藥物erlotinib 然而其腫瘤反應率僅 6-11%,整體存活期約為6 個月,對延長病人存活期十分
有限,且只有部份病人的生活品質可獲得改善。
陳博士團隊著手投入改善胰臟癌治療結果的臨床研究,從gemcitabine doublet1 至三合一治
療處方2,已逐步提升轉移性胰臟癌病患腫瘤反應率至 30%-40%,整體存活達11.4 個月,而
一年存活率則達40%。若以GOFL 處方作為前導性化學治療再合併同質性化學放射線治療,
亦可將無法切除局部之晚期胰臟癌病患之整體存活及12 個月存活率分別提升至14-15 個月及
60%-70%,這些結果都是目前全球最佳成果之一。
在臨床治療上有了卓越成果後,陳博士團隊再參與臺灣廠商智擎生技在國內執行
liposomal irinotecan (PEP02) 首次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並觀察到PEP02 對於標準治療失敗的
轉移性胰臟癌病患的可能療效。據此經驗,陳博士獲邀參加並擔任PEP02 跨國第二期胰臟癌
臨床試驗總主持人,及全球14 國參與樞紐性隨機分組晚期胰臟癌第二線治療的第三期臨床試
驗(NAPOLI-1) 的執行委員會委員暨臺灣總主持人,並於第三期臨床試驗證實PEP02 ( 藥品名
ONIVYDETM) 合併治療化療失敗轉移性胰臟癌病人之存活期提升,ONIVYDETM 分別通過臺灣
TFDA、美國FDA 和歐盟EMEA 對含gemcitabine 處方治療失敗轉移性胰臟癌患者第二線用藥
之查驗登記,成為全球唯一治療第一線標準治療失敗後的末期胰腺癌新藥。這是臺灣癌症新
藥開發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除了促進臺灣生技產業發展及胰臟癌研究領域的國際能見度,更
能實質嘉惠轉移性胰臟癌患者。

註1. Gem-HDFL 方案,gemcitabine 加上24 小時注射高劑量5-FU/LV
註2. GOFL,gemcitabine, oxaliplatin 加上48 小時連續灌注5-FU/LV 及以口服S-1/LV 取代靜脈注射5-FU/LV 的SLOG)

漫長的研究過程中歷經重重困難與挑戰,許多貴人相助。陳博士說,最感謝的是父親陳
章義教授,啟發他對胃腸肝膽學臨床及轉譯研究的興趣,而對胃腸肝膽的專業知識也成為日
後研發時的堅實後盾,他也期勉年輕學子,不求回報的把學問做好、打下基礎,所付出的一
切都會內化成為最強大的能量。
而當年給予機會參加中研院腫瘤內科專科醫師訓練計畫的長官,陳博士也銘記在心,那段
學習讓他接受了國際級腫瘤臨床與基礎研究領域,更感謝智擎總經理對陳博士團隊的信任,
即使公司面臨經營壓力時仍支持團隊研究,終於不負眾望成功推出全球第一個核准的胰臟癌
第二線用藥,讓臺灣胰臟癌臨床研究團隊在國際間打響名號。更感謝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
的肯定,鼓舞整個團隊,讓這股研發熱忱能持續蔓延、交出更亮麗的成績單。

青年醫藥科技獎得主
林先和博士 打造結核病與糖尿病流防治平台

而台大公衛系副教授、同時也是流行病學與預
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先和博士,則在結核病的預
防與控制,特別是利用流行病學研究法及傳染病數
理傳播模式,找出了解結核病危險因子並評估介入
措施的積極方式。
結核病傳播無國界,林博士說,該研究內容需
同時涵蓋臺灣及國際結核病的防治,在這支由美、
英、台醫學菁英組成的團隊中,不僅收穫良多,更
激盪出許多研發火花。過去五年的研究計畫及主要
成果有:整合傳染病動態傳播的數理模型(由臺大
公衛學院團隊開發)及管理學上的操作模型(由利物浦熱帶醫學院Prof. Bertie Squire 團隊開
發),研發新方式來評估結核病新式診斷工具的效益,進而幫助開發中國家的健康決策者,
找出最適合的診斷工具及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林博士團隊同時與坦尚尼亞國家結核病防治中心合作,實際應用開發出
整合式模型,並評估糖尿病防治對於全球結核病疫情的影響,整合過去流病研究所發現關於
糖尿病對結核病的病程影響的資訊,評估全球13 個高結核病負擔的國家中,未來糖尿病的盛
行趨勢將會如何影響結核病流行與防治情形。
針對臺灣則利用本土的世代研究,發現空腹血糖值高低與後續得到結核病的風險間,呈
現劑量反應關係,該結果還受邀至美國國家衛生院所的舉辦的糖尿病與結核病及愛滋病工作
坊發表。
林博士感性地說,十多年前剛從醫學院畢業的他,在花蓮門諾醫院從事很有興趣的社區
醫療。但在幾年發現若單純只從診斷與治療疾病出發,對社區整體健康的改善效果有限,必
須從公共衛生與健康政策著手才能有大範圍的影響力。當時門諾醫院陳成龍主任與黃勝雄院
長十分支持,甚至同意讓當時仍為資淺住院醫師的林博士前往美國學習公共衛生,更有機會
在哈佛公衛學院接受知名教授的指導,才能踏入傳染病流行病學與全球衛生的領域。
研究與臨床工作不同,研究的過程中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投入的心血與最後得到的結
果,往往也不見得會成正比,但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比起基礎醫學研究,更重視研究結果
的社會影響,也因此臺大公衛學院的學術風氣更能貼近人們生活。林博士慶幸自己能在這樣
的環境裡教學與研究。展望未來,林博士及其團隊將秉守科學求真求知的態度,戰戰兢兢的
踏好每一步,也誓言將這樣的態度傳承給臺灣下一代的年輕人。

青年醫藥科技獎得主
林靜嫻博士 以果蠅小鼠動物模式探究巴金森之謎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暨臨床副教授的林靜嫻博士,則以巴金森氏症的研
究議題榮獲青年醫藥科技獎。有趣的是,她與同屆
另一位青年醫藥科技獎得主林先和博士是醫學院同
班同學,直到醫學系畢業後,林先和博士決定走流
病研究,而她走神經內科,研究方向雖不同,但都
同為人類健康福祉努力,更同屆獲頒青年醫藥科技
獎,更具意義。
林博士會選擇以巴金森氏症為研究議題是因為
該病是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疾病,也是最常見的神經
退化性疾病之一。且巴金森氏症患者有部份也會合併有知能減退的症狀( 巴金森症失智症),
對於病患與照顧者皆是沉重的負擔,但醫學界迄今仍無法完全解開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
治療策略僅只於治標,因此林博士希望揭開至巴金森致病機轉之謎,從中找尋根本治療的答
案。
林博士團隊過去十年來致力於巴金森氏症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除研究各巴金森氏症相關
致病基因與臺灣病人的關係,也致力以細胞及動物模式探討這些基因突變所導致神經細胞功
能病變的生理機轉,進一步利用該模式用於藥物篩選的平台,希望能找到此退化性疾病的機
轉,以利治療。
「LRRK2」是引起巴金森氏症病患的重要致病基因,LRRK2 G2019S 為最常見的突變熱
點,林博士先建立帶有人類突變位點的LRRK2 G2019S 基因轉殖果蠅,做為疾病模式,發現
lrrk2 蛋白在G2019S 突變的情況下會招募並活化GSK3β 激酶,提升其磷酸化能力,導致下游
Tau 蛋白磷酸化增加,使神經骨架microtubules 不穩定,進而使得神經細胞退化凋亡;再進一
步以LRRK2 G2019S 基因嵌入小鼠模式作驗證,發現脂溶性高的降血脂藥物lovastatin 藉由活
化Akt/NRF2 pathway,可抑制下游GSK3β 的活性,減少Tau 蛋白的磷酸化,因此具有神經保
護的效果。
林博士的研究建立了LRRK2 G2019S 基因突變的果蠅與小鼠模式,釐清該基因的生理功
能,與帶有人類突變位點後對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並以此動物模式為藥物篩選平台,發
現具神經保護作用的候選藥物,以期將來幫助病患找出以致病機轉為導向的治療策略。
巴金森氏症是老年化社會中相當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林博士說,很榮幸以此研
究議題獲得肯定,她謙虛地說,獲獎並非個人的榮耀,而是要感謝幾年來一起胼手胝足的實
驗室助理夥伴、臺大巴金森中心所有同仁及無私捐出檢體作為基礎研究的病友們,以及陪著
她埋首實驗的林翰宜研究助理,還有協助照顧孩子的先生與婆婆,感謝他們的支援,她才能
無後顧之憂的投入研究。
最要感謝一路栽培與支持的恩師- 臺大神經部吳瑞美教授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簡正鼎
特聘研究員,及臺大醫院與臺大醫學院的師長們,身處在鼓勵研究、學術與教學風氣濃厚的
環境中,是榮幸也是驕傲,也希望將對學術與科學追根究底的精神傳承下去,透過結合臨床
的轉譯科學研究,讓未來醫療有所突破,做為將來提升醫療照顧與健康的原動力。
本屆邀請藝術家邱泰洋老師設計的「水滴石穿」獎座,優雅流線的琉璃蘊藏深刻意涵與
願景,傳遞著生技醫藥研究人員一步一腳印的堅持與永不妥協的精神,如同一滴滴的水珠,
狀似渺小,卻有穿石的大本領。每滴水珠象徵研究者每次的發現與實證,是成就生技醫學研
究領域進步的原動力,同時也彰顯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歷年來持續頒發的「永信李天德醫
藥科技獎」,實質獎勵貢獻者,鼓勵卓越人士投入醫藥研究領域,拔擢人才、匯聚能量,為
提升臺灣生技醫藥水準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