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是公主病嗎?



我是纖維肌痛症嗎?
  「醫師,我全身都痛,前幾天我在報紙上有看到纖維肌痛症的報導,我覺得很像我的症狀,我是不是得了纖維肌痛症?」,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近年來因為媒體的廣泛報導,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疾病。很多患者走進診間,我什麼問題都還沒問,什麼檢查都還沒做,他們已經給了自己一個診斷。我也常常遇到其他科醫師轉過來的慢性疼痛患者,被診斷為纖維肌痛症,已經長時間使用最高劑量的治療藥物,但症狀完全沒有改善,反而有很多副作用。詳細問診之後,才發現這些病人其實是多處骨骼肌肉退化問題造成的疼痛,因為痛太久了,造成中樞及周邊痛覺敏感化,以致於痛覺神經系統異常放電,在臨床上已經難以跟纖維肌痛症區分。但在做完多處的局部注射,配合運動治療,多數病人都可以慢慢的調降藥物,甚至最後完全不需要任何藥物。

纖維肌痛症到底是甚麼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一種慢性的擴散疼痛,通常認為與神經系統失調有關。包括過度勞累致使日常活動受到影響、睡眠障礙以及記憶障礙,也可能有大腸激躁症、功能性腸胃道疾病,以及對外在知覺的敏感。纖維肌痛症也可能與躁鬱、焦慮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關,患者也常伴隨有其他種類的慢性疼痛。
  而引起纖維肌痛的詳細機制尚未明確,被認為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可能為中樞敏感化症候群(central sensitization syndrome)的一種。研究指出纖維肌痛有家族遺傳性,家族親屬中有病史者,罹患纖維肌痛症的機率更高。此病症已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及美國風濕病學會認定為一種失調症,目前尚無有效的診斷測試。診斷必須排除其他可能的潛在原因,並且需確認症狀與纖維肌痛相符。

纖維肌痛症有一定診斷標準
  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特異性的檢查可以確診此疾病,但纖維肌痛症仍有一定的診斷標準,並不是全身多處疼痛就是纖維肌痛症。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2011 年修訂的診斷準則,評估需包含兩部份:廣泛性疼痛指標(Widespread pain index, WPI) 及症狀嚴重程度量表(Symptom severity scale, SSS),兩部份都須達到一定程度,且症狀已經持續三個月以上。診斷標準裡最重要的是:需排除其他可以解釋這個疼痛的原因。 很多疾病都有可能有全身性疼痛的症狀,例如: 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維生素D 缺乏、服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等。醫師必須詳細問診檢查,排除其他診斷後,才能給予病患" 纖維肌痛症" 這個診斷。

物理及心理壓力是常見的重要因素
  研究指出,許多患者在遭受巨大的壓力後開始出現症狀,如遭受虐待、性侵、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者工作壓力過大、身體過度勞累者,抑或是因意外或手術等因素造成不可逆的外傷,都可能誘發纖維肌痛症的出現。這些壓力會透過情緒改變內分泌系統,造成情緒不穩定,神經系統因而失調,也增強了疼痛感知的反應。

睡不好的惡性循環
  多數研究指出,至少有七成以上的纖維肌痛症患者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常見的症狀為不寧腿症候群,睡眠時小腿肌肉會不自主的抽動,這也與肌肉的神經電流異常有關,而也因為睡眠品質不佳,影響了正常睡眠時肌肉纖維修復的機能,疼痛的感覺又被更加的延長,而疼痛又持續的影響患者的睡眠品質,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大部分的做法是透過藥物治療,依照病患的生活情形及疼痛分數訴求,給予抗憂鬱藥、抗痙攣藥或者是弱效的鴉片類止痛藥來克服睡眠障礙的問題。

纖維肌痛症與腸道健康
  雖然纖維肌痛症已被觀察到是腦部對痛覺過度敏感,但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還是一個謎。近年來科學界很熱門的研究題目是:腸腦軸(Gut-brain axis)。科學家發現,腸道有豐富的神經細胞,負責感受腸道內環境的變化,藉由分泌一些物質,可向上影響大腦功能。如果我們吃進一些不適合自己的食物,腸道菌種會被改變,造成慢性腸道發炎,大腦功能就有可能被影響。某些纖維肌痛症的患者,接受食物過敏源檢測,並細心記錄攝入食物種類與症狀嚴重程度的關係,避免掉某些食物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但這樣的關聯還沒有經過大型研究證實。醫學日新月異,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找到造成纖維肌痛症的真正病因,從根本有效治療。

纖維肌痛症的治療
  很多病患在被診斷之前,長期蒙受家人或職場的質疑,被認為是無病呻吟。所以在開始任何治療之前,醫師必須給予病患及家屬完整充足的衛教知識,避免使患者因身旁的壓力而加深疼痛的感覺甚至是排斥治療。目前多數的研究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的大腦對痛覺過度敏感。這種過度敏感的現象是慢性的問題,所以跟糖尿病、高血壓一樣,要得到良好的控制,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都很重要。
  在藥物治療方面,可使用抗憂鬱劑、抗癲癇藥物來抑制腦部的痛覺過敏現象。非藥物治療方面,除了調整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模式,詳細記錄飲食方面的調整,配合循序漸進的運動習慣或跟心理師會談學習壓力調適、正念治療等,常常比藥物治療更有幫助。
  在目前,纖維肌痛症雖然仍是屬於無法完全根治的慢性病,但只要積極的配合醫師的囑咐與雙向溝通,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飲食方式,再配合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相信一樣也能夠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