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遶境 身體如何保健?



  每年到了「農曆三月瘋媽祖」的季節,就有很多信徒會準備跟著媽祖鑾轎,用雙腳一步一腳印的行走上百公里,用虔敬的信念祈求諸事順利、平安,但這份心意有時會被痠痛的雙腳、腫脹的關節破壞,導致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況。本期邀請張釗愷藥師為讀者分析,遶境行程中,身體容易出現哪些不適症狀? 該如何避免?

肌肉痠痛
  長時間遶境行程,對於下肢肌肉、關節來說,負擔最大,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信徒,本身關節可能已出現退化情況,韌帶、肌肉也因為平時運動量不夠、彈性不足,容易因為突然出現龐大的運動量而造成傷害。除了下肢外,如果在遶境時背著過於沉重的背包,長時間下來也會造成肩頸僵硬、痠痛等問題,肌肉一旦出現不舒服、痠痛等症狀,就會出現「代償機制」,也就是身體會改用較不痛的肌肉、關節去完成任務,此舉會造成肢體不協調,加重正常的肌肉、關節組織的負擔,不久之後,會連原本不痠痛的部位也會痛了起來。
  如果平時就有慢跑、健行、登山或騎自行車等持續性的運動習慣,身體肌肉、關節較能適應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量;但如果沒有建立運動量相當的健身習慣就突然參加動輒上百公里的遶境行程,身體很可能會吃不消。
  張藥師建議想參加媽祖遶境活動的朋友,提早在半年前展開健身計畫,無須安排太過激烈的運動規劃,每天慢走3、5 公里即可,重點是持續做下去,讓遶境時會用到的肌肉群日漸強健,才能因應長時間、長距離行走。
  長時間行走而導致肌肉痠痛,不少人會服用止痛藥或貼痠痛藥布,兩種藥物可同時使用嗎?張藥師建議一般使用外用藥即可,無特別需求不須使用口服藥物。此外,痠痛貼布使用時約6-8 小時就要取下,最好於睡覺時使用,起床後就取下,以避免貼著藥布在戶外行走,流汗或曝曬很容易造成皮膚過敏及接觸性皮膚炎發生。張藥師也建議,使用塗抹、噴霧的痠痛舒緩外用藥劑,效果也不錯,也可以在睡前塗抹減緩不適感。
 
悶熱易中暑
  遶境季節是在春季,天氣逐漸悶熱,雖不似暑假艷陽高照,但也有中暑隱憂。尤其是長時間在戶外行走,身體水分逐漸散失,導致電解質不平衡。熱引起身體損害簡單分為兩種,一是「熱衰竭」,另一種是「中暑」。熱衰竭是指在高溫的環境下出現頭痛、眼花、耳鳴、頭暈、口渴、心悸、體溫正常或略升高,在陰涼處休息、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即可恢復。倘若體溫持續飆升,甚至高於40℃ 以上,皮膚乾燥( 沒什麼汗)、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甚至意識喪失,就可能是「中暑」,容易發生於老人、小孩及慢性疾病患者,死亡率高,因此若有上述症狀發生,要立刻呼叫遶境隊伍的隨隊人員,尋求醫療協助。
  張藥師叮嚀,適時補充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也能避免中暑發生,但糖尿病患者要留意攝取量,以免在無意間攝取過量糖分。

 
飲水不足、憋尿
  遶境時不少信徒擔心上廁所不方便,就會減少飲水甚至憋尿而導致尿道感染問題發生。張藥師提醒千萬別小看憋尿問題,尤其是女性的生理構造比男性容易發生尿道感染,如果是更年期女性,更容易因為女性荷爾蒙減少,使黏膜較為脆弱,易滋長細菌而增加感染機會。張藥師提醒參加遶境民眾,現在提供廁所的公共場所很多,不要因為擔心不方便而憋尿,甚至不喝水,排尿時可將尿道及膀胱中的細菌排出,水喝太少使排尿減少增加細菌停留體內的時間,嚴重時甚至演變成「上行性」尿路感染,危及腎臟健康就得不償失了。


口乾舌燥、嘴破
  遶境過程中較為疲勞、睡眠不足,加上水分攝取不足、蔬菜水果吃太少,導致維生素B、C 補充不夠,就容易使口腔黏膜破損形成潰瘍,旅途中一定要提醒自己多休息、多喝水,可多補充維生素B、C,或是多攝取新鮮水果,如果已經有口腔潰爛症狀發生,可以塗抹口內膏舒緩患部疼痛,也能有殺菌、抗發炎功效。


足部水泡
  遶境信徒最常發生的狀況,大概就是腳底摩出水泡,畢竟一天需走上8-10 小時,如果鞋不夠合腳,導致腳不斷移動、摩擦,就可能摩出水泡。這是因為表皮層與真皮層因過度摩擦導致傷痕,真皮層中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液聚集於表皮層與真皮層間,因而形成水泡。很多人對於水泡到底該如何處理,見解都不同。到底該不該戳破?張藥師說,除非水泡體積太大已經影響行走,須請專業醫護人員協助處理,如果是尺寸小的水泡,不建議戳破,可以使用ok 繃或是足部專用貼片隔離水泡,減少與鞋子間的摩擦,倘若水泡自行破裂,可塗抹一些消炎殺菌藥膏,注意傷口清潔與通風,避免細菌孳生導致更嚴重的感染。
  張藥師建議遶境民眾,可以事先在容易摩擦的腳跟、腳踝、指頭等部位預先貼上ok 繃或透氣貼布,多一層保護,可預防水泡發生。更重要的是,讓雙腳多休息、保持通風避免悶濕。


足底疼痛
  另外,因為長時間行走導致足底筋膜、肌腱長期受到拉扯,造成發炎,如果沒有適時休息使筋膜有足夠時間回復,使筋膜過度使用,就會造成慢性筋膜炎的發生,症狀是足底有明確痛點、走路時會產生劇痛,尤其是晨起下床時,往往使雙腳痛到無法著地。張藥師提醒,並非所有腳底疼痛都是足底筋膜炎,還是需要經過專業醫師確診,像是X 光發現足弓角度瑕疵,或是跗骨軟組織水腫等症狀,才能診斷為足底筋膜炎。
  張藥師說,曾罹患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在從事遶境活動時需要格外注意,以免雙腳過度使用導致復發。要預防足底筋膜炎發生的不二法門就是多休息,如果在長時間行走後能以熱水泡腳會更好,或是在鞋底加上一層協助足弓穩定支持的專用鞋墊,分散足弓的壓力,避免過度勞累導致的損傷發生。
   
腸胃不適
  遶境期間沿途廟宇或信徒會提供素食供信徒食用,有些民眾平時的飲食突然由葷轉素,加上素食料理常使用加工品或過於油膩,容易引發腸胃不適。張藥師建議信徒可在出發遶境前幾周就補充益生菌、乳酸菌等,增加消化道中好菌數量增加抵抗力。在遶境期間也可攜帶一些整腸健胃常備藥,舒緩腸胃不適,當然,沿途最好是選擇較天然、不油膩的飲食,或多攝取蔬果均衡一下,飯後也記得要休息一下再出發,以免消化不良。


認床失眠
  遶境時信徒多半會下榻香客大樓的通鋪房間,有些人會因認床、或是因別人的打鼾聲干擾睡眠,甚至有些人會自備安眠藥。張藥師叮嚀,現在的安眠藥物都為處方藥物,除了醫師開立的安眠藥外,切莫自行服用,尤其是服用他人藥物,都是不利健康的。建議容易失眠的信徒,先以「物理方式」幫助睡眠,像是耳罩、耳機、眼罩等,再搭配一些安神食物,如溫牛奶、香蕉、葡萄乾、薰衣草茶等等,也有助眠效果。